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车祸之后

卓勇良

  那天我满嘴血迹,无助地在某中医院急诊部的外科和耳鼻咽喉科之间打转。这两个科室在这中午时分,医生均不知去向。

  就在十几分钟前,我遭遇了一场不算严重的车祸。就在我焦急找医生时,一个似是打扫大厅、五十左右的工友大伯,默默地拿了几块纱布过来。我因为担心鼻腔动脉血涌出来,只能仰着头。工友大伯站在我身边,轻声要我先坐下来。他看着我抹去脸上血迹,又递上一块酒精纱布。工友大伯说,医生们很辛苦,都是24小时连轴转,这时要午休一会儿。

  素不相识的工友大伯短短几句话,让我有些平静下来。当时是一位民警拦了出租,把我扶上车,请的哥师傅送医院急诊。我刚好没带钱,的哥连说没关系。到了急诊门口,的哥师傅赶紧下车陪我进来。单位同事这时闻迅赶来,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情。

  其实我并无大碍,只是起先比较恐怖,后来休息三天就上班了。促使写这篇文章的是车祸之后,对于当前医疗体系的一些小感受。

  按我想象,急诊应24小时待命,瞬间激活,尤其是外科。看美国急诊电视剧,救护车未到,医生已发动起来。当然这是中国,不过也不至于要急诊伤员满世界找医生啊。当时我这个伤员,不仅要按着出血的鼻腔,身上满是血迹,自行去十余米外窗口排队挂号,还要自行去寻找不同科室找不同医生。这时能不能先让伤员坐下来,由全科医师先行简单处理呢。

  而两个科室的医生均不见踪影,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一个科室医生不在是偶然性,两个科室医生均不在,就是某种必然性了。外科医生当时正把自己反锁在里面休息,我重重敲门毫无反应,在我离开外科诊室门口后才突然出现。这位年青人毫无歉意,反而面有怨气,说自己正在午休。

  医生把午休看得比伤员还重,先是辩解自己而不是先替伤员治疗,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悲哀。制度性原因可能是主要的,如人员安排可以更科学,在急诊这样性命交关场合,不应安排必须午休的医生等。人非机器,孰能不睡,长期如此哪还会对伤员有必要温情呢。

  其实制度上或有更大问题。三年前参加一个医疗卫生发展五年规划评审,长达三五万字文本,一共只出现了3个医生字样。而国务院中长期教育规划,近3万字有125个教师字样。当我提出文本似有轻视医生作用的问题时,会议主持方以略有惊愕的眼光看着我,顿令我觉得自己很弱智。

  如果医疗体系不以医生为中心,医生也不可能以病人为中心。医疗体系如何对待医生,医生也将如何对待病人。少数医生或许有很高的超世俗觉悟和精神,但多数医生是与你我一样的寻常人。他们的觉悟道德水平只能等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不可能更高。医疗卫生发展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落在医生身上,而医生不着力,一切都将是空的。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在医疗体系中,如何确立公立医院的应有地位。是不是也应像当年改革开放初期搞活国有企业一样,在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赋予其应有的自主性。医院在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较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同时,也为病人提供一个温馨和高水准的求医环境。

  至于长期实行的那套职称制度,似乎也大可商榷。多年前我膝盖疼痛不能下地,一家三甲医院3位医生替我诊治。我太太放心不下,又带我去另一家大医院骨科。一位门诊医生替我诊断,我叙述了不到一分钟,他就说是半月板破裂,完全否定了起先那3位医生的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半月后我行走如常。

  这位医生纵有高超门诊水平,却因学历较低、没有论文,长期仅中级职称,听说后来被别的医院挖走。我一位80后同事的先生,这几年经常被省外医院请去动颅脑手术,却也因没有论文而难以晋级。多数医生主要是治病,主要不是写论文做学术的。为什么就不能按治疗系列、学术系列,以及学术与治疗结合系列等,来确定医生职级呢。

  现行医疗体系的制度性冷漠与工友大伯等人的由衷热心,形成鲜明反差。当前亟需从制度上来体现医生价值,从制度到薪酬体系等全方位,来激励和增强医生对于病人的爱。对于医疗体系和医生的服务要求,先不必说春天般的温暖这样较高要求,先还是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和行为准则吧。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