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在普陀

卓勇良

  接受地方委托课题,有一个很难的活,就是战略定位等的提炼。这种提炼就两三个词组,既要符合大政方针和当地实际,还要有新意。更重要的是能上墙,群众喜闻乐见。前几年接受普陀区课题委托,分管的汉平副局长,老是不满意我们提出的那几个词,弄得我和同事黔驴技穷。

  去年夏天在普陀,突然听闻“自在普陀”这个词。顿觉是一个展现普陀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比较贴切的一个词,且又能有广泛认知度的一个概念。当时听说,这个词在政府文稿里已有出现。

  我立马检讨自己,与普陀合作六七年,怎么就没想到这么好的一个词。根子是我们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究其实,我们这些外来和尚,带着浮躁心态,企图呆一两天就能掌握全貌,快餐式地编出一些漂亮话,串成一篇文章。但毕竟缺少根基,缺少内涵,不一定能最好地反映当地实际。

  其实这些问题,实际工作中也不是没有认识到,但比较难改。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同事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且合作单位委托项目,多半是急如星火,频频催迫,我们只能快马加鞭,惟恐误时。虽然很多时候任务确很繁重,但总是尽量不延迟交稿。

  所以我们做文章也好,做人也好,总是很难达到“自在”境界。我对“自在”这个词的理解,应该是对自己的完全掌控,完全放松,完全投入。百度上的解释,自在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我同意“无拘无束”,但不同意“逍遥境界”。民间对逍遥的理解,是一种百事不管、百事随意的状态。文革中有“逍遥派”,就是指哪一派都不参加,快活如神仙的一些人。

  我心目中的“无拘无束”,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境界。从形上说是完全放松,从质上说却是完全投入。完全放松是为了完全投入,只有完全投入才能达到完全放松。所谓“逍遥”只是表象,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济公和尚疯疯颠颠背后的真谛。

  “自在普陀”最直接的,是反映了普陀文化发展方面的特征。考虑到文化的灵魂性作用,这或许可成为普陀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普陀区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显然非常清楚这一点,他们对“自在普陀”的运用,看得出来比较谨慎,网上难以找到普陀政府及其部门与“自在普陀”这个词相关的条目。

  普陀产业发展“海”字当头,完全可以把“自在普陀”渗透其间。按普陀区的说法,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 如果说制造业通过产品,形成与顾客之间,间接的心灵接触,服务业则是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直接的心灵接触。由此而言,“自在普陀”不仅仅是文化和生态文明方面的要求,也可以全方位作用于产业发展之中。

  制造业也能体现“自在普陀”的精神文化要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以“自在普陀”无拘无束的活力,充实产品张力;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以“自在普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提升员工能力;在产品售后服务过程中,以“自在普陀”忠贞不渝的信力,增强服务魅力。

  服务业应是“自在普陀”主战场。表面看,在服务提供及接受过程中,劳务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媒介,然而能让服务过程愉悦完成,则非精神和文化参与不可。但凡服务员对顾客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以及顾客的微笑礼貌回报,无不渗透着精神和文化的内在力量,这就足以让“自在普陀”大显身手。

  而且,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必须服从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在普陀”看作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生态秩序,自觉接受自然规律,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自然界虽然不可能主动顺着人的要求,却可在不遭受巨大人为破坏情况下,可持续地维持有规律的潮涨潮落,不至于频频出现破坏性极大的雾霾大潮等事件,成为人类社会有序运转的坚实支撑。

  真正实现“自在普陀”其实很难。但我们细想一下,人生处处有一个难字。人生之难,难在挣脱拘束;然而一旦明白所谓拘束之真谛,则拘束于我何在。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