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旧城保护的纠结

卓勇良

  世上很多事情,听起来很美好,行起来却未必。几年前在衢州一个镇调研,镇委书记说当地镇上的古街很有味道。我一下很有兴趣,但随后一看,所谓的古街已破败不堪,大失所望。

  今年春节前后,连续一二个月在浙西南调研。我们考察了江山市的廿八都镇,保护得非常好,我说这是浙西城市带崛起的一个漂亮的句号。可是也看到一些被冠之为保护的建筑和街区,多数结构简陋,建造粗糙,破旧败落,间杂着一些面目可憎、用水泥砂浆做外粉刷的砖混建筑,总体保护价值很值得商榷。

  旧城保护当中,如果不考虑建筑和街区的历史价值,只有工艺和品相俱佳者,才有足够的保护价值。工艺不佳则缺少必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品相不佳则不仅不能反映建造时的工艺技术水平,且不具必要的观赏性。在此情况下,即便年代久远,也不一定具有必要的保护价值。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曾在浙西南一个县城的街道呆了两个月。这是县城南门外的一条历史街道,四五米宽,一二公里长,街边有一条小溪,当年在这条街上作了一个百户调查。前不久,朋友陪我重走这条街道,令人惊异的是居然毫无变化,只是两边见缝插针地增加了一些水泥小房子,老房子则更加破旧。

  朋友告诉我,当地已确定这是条古街,必须严格保护。实际上那些老房子的年代并不久远,至多只能算是旧街或老街。当年清澈的小溪,现在则黑乎乎像浓稠的酱油汤,散发着一阵阵异味。街两边的建筑狭小简陋,从街上就能看到卧室。浙西南多雨,那些房子的地坪略高于街道,室内大都比较潮湿,想必也较难保持清洁。偶尔能看到一幢民国或清代建筑,但品相都较差。朋友告诉我,这条街上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条件好一些人家大都已搬迁,相当一部分房子是用来出租的。

  走在这条街上确有一些历史沧桑感,但当看到房子里那些较差的居住生活条件,闻着那些带有霉味的潮湿的空气时,这种所谓的历史感荡然无存。那些听起来很美好的所谓古街区保护,实际是以当地居民较差、甚至恶劣的居住生活条件为代价。后来在浙西一个县城,大清早兴冲冲地去一个被当地规划部门划定的古街区时,也同样是很强烈的这种扫兴感。

  我决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但长期来总觉得如果先人的一砖一瓦都得保护,今人恐怕连插足之地也没有了。完全可以理解当年林徽音强烈要求保护北京城墙的那种情感,可是很难想象如果当今北京还有着那些城墙将会是一个什么模样。十多年前,我在被古城墙包围的现代化的西安市中心,有一种很强烈的压抑感,至今这种压抑感似乎还在。

  笼统说旧城保护固然不错,但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对于工艺和品相俱佳,以及具有重要历史内涵的旧建筑和街区,应该全力保护,这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对于该保护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较好保护的历史建筑和街区,长期来已高度损毁,且历史内涵不丰富,就比较值得研究。如果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则存在政府投入过大,以及缺少商业性开发的经济效益等问题。

  其实那些旧时建筑,大多已不适合现代居住要求。结构不合理,采光通风隔音和消防均较差。我自己童年时代就曾居住在这类房子里,参加工作后回家,每次都要问我妈妈,这房子什么时候能拆迁。前些天偶尔走进了杭州小营巷,那幢毛泽东当年视察过的61号,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听王府,曾经是有钱人家的大宅子,现在起码住了近10户,居住空间狭窄,基本不具有私密性。这房子如果仅一户人家住,倒也不错,但可能近于奢侈,且也不见得有多高的舒适性。

  对于旧时物品,寻常人难免有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的纠结,可是决不能说旧的就是好的。保留工艺和品相俱佳的建筑和街区,主要是标本和历史寻踪的意义。我们宁波人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说法,多数旧物件终究是要被抛弃的。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