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城市化的关键,不同专家有不同说法。然而推进城市化应是多声部合唱,每项工作都不能少,每项工作都是关键。好比弹钢琴,少一个音符也不行。
如有专家说,城市化关键是农民市民化,可是如果没有城市建设发展,以何载体、何方式去推进农民市民化。又有专家说,城市化关键是城乡一体,可是城市在本质上是个地理空间概念,城乡在地理空间上的异质性正是城市化的前提,城乡一体化只是一个制度及基础设施概念,而不是城市发展本身。更有专家说城市化关键是大城市发展,也有专家说户籍是突破口,等等。
这关键,那关键,都离不开城市这个关键词。所以起码从语义上说,城市化首先是城市自身的建设发展,其他都是引伸开来,甚至可以说是等而次之的问题。这问题那问题都很重要,无非是专家知识结构和偏好的不同,或是庇股坐在哪里的不同,衍化了一大堆所谓关键的概念出来。
城市建设发展是城市化的本原,长期而言是城市化的主体工作。在浙江,应采取大中小城市并重发展的做法,这是基于浙江高密度均质化空间,各地发展条件均较好而提出的思路。浙江大城市发展向来为人垢病,不过若把上海作为浙江的首位城市,则浙江城市等级序列大体是合理的。欧美日经验都表明,千万级人口的超级城市周边,再难有特大城市发展,更何况城市不在大,而在强。城市建设发展是门大学问,前杭州市委王国平书记著有三大册《城市论》、八大册《城市怎么办》,值得拜读。
县域层面固然应重视中心镇发展,不过县城加快发展或许同样重要。浙江发达县市的县城,多半已达20至30万人,如能达到40至50万人或以上规模,等于一个县市的大半人口都居住在县城,将大大提升集聚集约水平。从这个角度出发,一部分镇将不可避免地难以较快发展,甚至萎缩。杭嘉湖地区原先一些乡所在地的集镇,现已明显衰变。当然,正是由于高密度均质化空间的特点,浙江仍将有一大批镇的存在发展,目前关键是张扬个性,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同时应推进一批条件成熟的特大镇,化蛹为蝶,变身为市。
乡村发展是浙江城市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化的重要目标。浙江城市化是全域城市化,城乡统筹是应有之义。这里可能有四条主线索,即城乡生产生活方式总体趋同,城乡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提升,城乡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乡村人口或异地市民化,或就地市民化。在这一问题上,户籍改革大致是个伪命题,真正的症结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当前已面临着给农民以所谓的市民待遇,农民却予以拒绝的难题。就未来而言,这种所谓的市民待遇,应该不是政府想不想给,而是农民领不领情、愿不愿接受的问题。
中国的市县设置是农耕时代和计划经济的产物,理应迎接城市化的洗礼。浙江一些地方的市县设置,正在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按照李克强副总理提出的推进牵一发动全局改革项目的说法,调整市县设置,在一些地方全面实行省直接对县体制,正是一项各方共识较多、推进难度较小、对全局促进较大的改革。比较典型的如实施现绍兴县与现绍兴市的城区合并,恢复1983年前绍兴县级市时的行政区划,并将其提升成为辖有越城、柯桥、滨海、平水等的设区市。现绍兴市下辖的诸暨等地,则改由省直接管理。杭州可全面实施市管县体制,或可考虑划一些周边区域并入杭州市,强化其大都市区格局,还应该请求中央赋予杭州市具有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权限。
当前浙江城市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扩大城乡“差距”。当然此差距决非制度及基础设施差距,而是空间状况及空间结构差距。城市高楼林立,乡村绿满阡陌;城市激越高亢,乡村平和低吟;城市喧嚣时尚,乡村宁静清纯,真正实现“城是城来乡是乡”。请城里人有空的时候多到乡村去转转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