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藏于深闺人未识

黄河从青藏高原过来,走了个巨大的“几”字形。从这个“几”字形的右侧拐角开始,到结束的这一段自北而南的黄河,即是晋陕大峽谷。

段黄河的河东是山西省,河西是陕西省,全长700多公里,落差600多米。这近千分之一落差的湍急水流,千百万年来冲刷切割黄土高原,形成谷深皆100米以上的峡谷。如此壮观的人文自然地理,至今几乎仍藏于深闺人未识。

当然,这或许是众人皆知我未知。我所受的基础教育具有严重缺失,而这恰是我们这代人的致命缺陷。因为按照我的理解,这原本或应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内容。

我也是机缘巧合而得知禹门口的存在。2016年夏天应邀去河南温县讲课,这个黄河边上小县的陈家沟村,是太极拳发源地。回来有感于所见所闻,写了《中华文明源于河南的黄河密码》。文章写到深处,实地考察成了强烈愿望。

(谷歌地球,从3000米高空俯瞰禹门口)

禹门口是晋陕大峽谷终点,也是黄河出晋陕大峡谷的口子,又被称为“龙门”。就在这个口子上,东侧是山西的吕梁山,西侧是陕西的渭河北山。峭壁挡道,悬崖勒河,造桥部门说是主河道不到100米。一出禹门口,黄河告别晋陕大峡谷,豁然开朗,瞬间宽近2公里。

关于禹门口有不少大禹的传说和所谓遗迹。坦率说,一直对旅游景点的传说故事颇不以为然,因为不乏胡编乱造和媚俗,影响游客认知水平的提高。

我们这个民族向来不缺传说,唯独缺的是科学精神。至于把传说当成历史,又不加限定地把这种虚拟的历史当成事实,可说比比皆是。科学在哪里?事实在哪里?科学与事实的逻辑又在哪里?受损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以及民众的文化素养。

2、华夏文明的重要地标

黄河自禹门口而下,连着孕育了两个大型地理单元。第一个地理单元,就是晋陕新月盆地,数千年来上演了无数雄壮的活剧。第二个地理单元,即出三门峡后,至安阳、郑州的一个扇形地带,依其自然地理因素可以认为是一个黄河不定期泛滥的三角洲。依我之见,或可称为黄河“上三角洲”。

日本著名宋史专家斯波义信有长江“下三角洲”概念,因此我这黄河“上三角洲”也算不上是生造。

黄河的这一“上三角洲”,与尼罗河三角洲非常相似。皆因洪水泛滥而促进了早期农业文明发育,只不过一个是沿海,一个是内陆;一个是定期泛滥,一个是不定期泛滥。

2016年夏,我在河南温县实地见过黄河泛滥对当地的积极影响。温县这块土地是黄河冲积平原,至今仍有黄河故道遗迹。温县的土壤是千万年来,黄河输送而来的黄土高原的超细表层土,肥沃而深厚。温县是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和小麦亩产千斤县。

(河南温县陈家沟村黄河故道)

依我的看法,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这一黄河“上三角洲”才真正是华夏文明独一无二的文化源头的圣地。因为正是在这块土地上的安阳,发现了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字。也正因此,禹门口或可说是促进华夏文明形成发育的一个重要历史地标。

3、禹门口的大桥

那天早上八点多,我在河津市区的龙门大厦,独自打车去城北12公里外的禹门口。禹门口大桥紧贴山崖,快到禹门口时,车在山崖下的黄河岸边行驶。一个近90度的急转弯后,陕西界赫然入目。这桥归陕西管辖养护,过了界牌等于到了陕西。因为要拍照,我在桥头东侧下车,背着摄影包、拿着三角架向桥上走去。

(乍一看到“陕西界”时微微一震,哈,在山西蹭了个陕西)

(两块界牌放一起更有意义,桥头急转弯清晰可见,左侧仍有公路,桥与公路成丁字状)

这里紧紧并列三座大桥。北侧是一座悬索桥,南侧是两座铁路复线桥。这里原有一座1949年建的铁索桥,现已不见踪影,可在历史照片上寻找。现在的悬索桥建于1975年,两端建了限高限宽的工程障碍,只允许小车通行。

(从陕西一侧看到的三桥并列)

第四座大桥正在建设。这是一座三跨斜拉桥,桥塔高187米。位于现大桥下游500多米处,系国道108线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有报道说此桥将于2018年建成,不过工程量似仍较大

(紧张施工中的桥塔)

(栏杆上的红星,诉说着40多年前的艰难)

4、细语倾诉的黄河

那天早晨很不凑巧是阴天。因为去得较早,雾气也较大。眼巴巴地筹划了一个多月的禹门口摄影,毁于天气,令人沮丧。回家后才醒悟到,我不是来搞摄影创作的,目的是观察记录,不遗漏重要画面和细节才是关键。

(桥上偏东处拍摄,可惜太阳出来后忘了返回补拍)

(桥上偏西处拍摄)

黄河之水名不虚传,一片浊黄。流速缓缓,水面平靜,涟漪如压花斑纹似地装饰着河面,细语倾诉着这就是千百万年来咆哮的黄河。我后来根据壶口瀑布水势知道,那几天黄河水量也并不算太小。从桥上向北望去,河西数百米远的岸边,是百多米高的峭壁,似一堵绵延向前的城墙,一直来到视线正前方挡住黄河。就在这峭壁下,黄河右拐,不见踪影。从谷歌地球上看,这是一个120度左右的弯道;从桥上看,则是一道天然屏障。

(长焦镜头拍摄)

桥西200米处的岸边,有一个粗俗的人造景点。桥东岸上有河津市引黄水利枢纽工程,年引水约4亿立米,目前又在桥的下游新建了一座投资1.4亿元的引水工程。堤外桥下有一座鲤鱼跳龙门雕塑,艺术水准不敢恭维。

黄河与长江不一样。黄河因沿岸众多的取水点,越到下游,水量越小,早几年曾多次断流。这跟尼罗河越往下游、水量越小有点相似,不过尼罗河应该不会断流。

6、华夏文明的历史和自然的截面

我原本希望观察黄河出禹门口的全景。把这想法跟的哥高师傅一说,高师傅立马说,行啊!于是我们从桥西的陕西一侧,开了一段后驶离干线公路,下坡来到禹门口大桥下游的黄河滩。

(从下游看禹门口全景,雾气很重,庆幸后来太阳出来了)

禹门口是黄河从山区河道,转变为冲积平原河道的转折点,由此形成了咽喉状河口。

出了禹门口,黄河骤然展宽为300余米。待继续往下游200余米,河道即宽达2000余米。禹门口的平常流量和洪水期流量差距达100多倍,平常水位与最高水位的高差达到8米。那天的水面宽约300米,西岸有宽约近千米的河滩。

见到这壮阔的场景,我自是十分欣喜,端着相机,快步走向河滩。抬头是宏伟的黄河大桥,脚下是黄土高原历经千百万年冲刷而来的细腻沙滩,眼前是缓缓流淌的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相融,思绪早已离开了肉身。在这一时刻,只是觉得自己十分的渺小。

禹门口是这块土地告别史前社会的最重要的历史与自然的截面。辞别这个口子后,虽还有三门峡的障碍,黄河基本可说是进入了平原区域。历史由此进入一个巨大的空间,文明由此孕育。

7、造就华夏文明孕育的主副平台

造物主以此为起点,赐予华夏民族差序发展及相互促进的主副两个平台。上文说的黄河上三角洲”,因是华夏文字诞生地——至少就目前的考古成果言是如此,不妨称为华夏文明孕育发展的主平台;而晋陕新月盆地,不妨称为华夏文明孕育发展的副平台。

我们说源头也好,发祥地也好,满天星斗也好,总得有一个依据考古事实的主次之分。我们总不能把华夏文明的源头,跟现在的某些评奖一样,排排坐吃果果,不分主次先后吧。

这一副平台的主人,在华夏历史上,两次反客为主,成为中原大地主人。第一次是周人——传说中的黄帝后裔,于公元前11世纪与商朝70万大军战于今河南的牧野,大败纣王,此后七八百年间写尽辉煌的华夏文明。

有一件叫利簋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以武王征商……”33字铭文,叙说着这一划时代的战事,当代考证认为此事发生于公元前1046120日。

第二次是以关中立国的秦人,公元前221年横扫六国,成为中原大地主人……

黄河孕育的这两大地理单元,在公元前的岁月中,居然相隔800年,发生了以副夺主的几乎同样的故事。而当诸葛亮从汉中进攻关中,欲成天下霸业时,却未能成功,这似乎又从反面印证了得关中者得天下的宿命。

历史如此吊诡,绝非偶然的巧合。了解到这一点,忽然想到至今尚未完全破解华夏文明的历史与自然密码,至今尚未完成中华民族的现代转型,顿觉愧对列祖列宗。

正是在这些纷乱的思绪当中,我架好三角架,开始一如所愿地尽情观察记录这一重要的历史与自然场景。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