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企业财务高于一切

卓勇良 

  “虽然房地产调控把我们搞得半死不活,但我们还是要感谢国家和政府,如果是今年调控,我们怎么死都不知道了。”《第一财经日报》8月16日A4版报道的温州炒房团张鸣的话,非常发人深思。

  张鸣说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2010年出台的房地产限购政策,相当程度避免了中国企业今年有可能出现的大面积财务风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2010年的限购政策,房价势必还将上涨,炒房者势必更加疯狂。然而在今年出口萎靡,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情况下,势必会出现企业财务恶化,必将出现相当一部分炒房者和企业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重大经济风潮,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因此从这点来说,房地产调控虽是拿房地产开刀,但目的是降温宏观经济,避免中国经济在危机来临时出现更大的问题。

  正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我们观察到了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恶化势头正在得到遏止的明显迹象。今年1至2月份累计,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幅度,高达30.8%;而且一至三月份累计,利润总额下降幅度仍达20.3%。这里虽有上年同期利润增速高达40%的因素,但如此大幅下降是近几年很少见的。当时曾和金融机构人士探讨,觉得这一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不但将出现企业倒闭潮,且很可能连累一些小银行出现重大坏帐风险。

  然而随后几个月数字表明,这一令人恐怖的情景可能并不会出现。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幅度,1至4月份终于落到20%以下,为19.1%。到了1至7月份,则进一步下降到17.3%。虽然全国今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速度仍较前提高,但总的来说跌幅并不至于较大。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数字“水分”的担心。一些地方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总是希望数字好看一些,这时就会出现扩大统计口径、暗示甚至明示企业提高数字、甚至直接“注水”等做法。虽然在这一状况下,统计数字仍“实事求是”,但却会出现口径不可比,增速高估的问题。然而进一步观察分析表明,“水分”问题可能并尚不至于影响本文要得出的判断。

  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财务数据相关的指标,大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亏损企业数,2月份有9740家,随后这一数字逐月下降,至6月份为6946家,亏损企业数比2月份减少28.6%,不过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幅较大状况仍未扭转。

  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这两个指标的同比增速,均出现了逐月降低趋势。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朱镕基出任副总理的时候,曾亲自下大力气治理国企应收账款大幅上升的“三角债”问题。而现在我们至少从数字上看到,浙江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并没有在经济下行的关口进一步恶化,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势头,而这显然是判断浙江工业企业财务状况没有进一步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产成品存货增速的逐月回落,表明浙江工业企业正在进入“去库存化”周期,是企业在经济下行期改善财务状况的正常做法。

  企业财务状况是分析判断当前经济形势的关键。当前稳增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确保企业财务状况不至于进一步恶化。在目前状况下,增长速度低一些,盈利水平低一些,甚至局部亏损,都是正常的。退一步讲,即使企业出现亏损,但只要不至于出现重大支付危机,只要没有资不低债,只要还能顽强地活着,就是对宏观经济的贡献,中国经济也尚不至于有较大问题。

  就在八月末,沪深交易所2400多家A股企业全部披露了中报。有一半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不过亏损企业仅占13.5%,甚至重灾区的钢铁行业也仍有一些比较赚钱的企业。在外需萎缩的当口,这应该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是度过这段困难的一个支撑。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