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很多事情只有经历了岁月检验才看得清楚。改革开放序幕1978年拉开,市场经济生猛展开,却是20多年后。

伟大艺术作品的序曲或序幕,往往极具分量,中国改革亦同样特点。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长17分钟,序曲3分钟多后钢琴才开始弹奏。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雷恩,影片开始的奥马哈海滩血战长达27分钟,或系电影史上绝无仅有。

1、外贸的决定性作用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是中国改革开放迅猛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因素却在弱化。中国外贸出口自202210月份出现负增长,然后负增长逐月扩大。对美出口则自20228月出现负增长,去年11月份高达负增长25.4%。这应系2011年以来的趋势性变化,中国外贸进一步进入低增长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发展按历史性标志事件形成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7年的低水平崛起,出口年均增长16.8%1978年出口按WTO数据仅99.6亿美元,占全球出口7.6‰,至1987年为394.4亿美元,占全球出口1.6%

第二阶段,19872001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出口年均增长14.6%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规划,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阶段,20012011年的入世快速增长,出口年均增长21.7%。这是中国经济点石成金的神奇10,出口从2661.0亿美元增长到18983.8亿美元,翻了近三番,全国规上工业利润年均增长2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7%,全国GDP1.1万亿元增长到4.9万亿元,年均增长10.7%,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时期。

第四阶段,20112022年的经济增长回落,出口年均增长6.0%。尤其是20112016年,出口年均增长仅2.0%,猛跌近20个点,何等惨烈。

上述四阶段的出口增速,与同期GDP增速的相关系数,高达98.2%。回归的R2高达0.947

2、制度转型的决定性作用

40多年,经济转型无时不在。其中制度转型是关键,外贸尤其如此。

外贸体制改革是中国外贸迅猛发展的启动器。浙江外贸1980年才具有自营出口权,几年后,出口自营权开始逐渐下放到企业。1994年,浙江已有146家企业获进出口自营权。

2001年底入世,促进了外贸制度大变迁。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浙江积极在全国框架内推进一系列更为积极大胆的改革,2011年在义乌实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改革,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成为外贸经营主体。

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更是成为出口快速增长的推进器。浙江乡镇集体企业改制始于1992年,基本完成于1997年。浙江国有工业和流通企业改制,到19996月底,改制面75%

2000年,海关统计把私营企业作为其他处理,这一栏的出口额27.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1.1%2021年,私营企业出口额1.8万亿美元,占54.1%

改制”+“入世,珠联璧合,互为相长,形成新世纪后外贸迅猛发展的双引擎。特别是2011-2016年,全球商品出口年均负增长2.6%;中国出口年均增长回落至2.0%,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9.5%,成为出口加速利器。

3、改革开放下半场的来临

基于外贸视角,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亦即改革开放三场论。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序幕,改革开放至入世前,特点是回归常识,民间经济崛起、国企改革以及宏观配套改革。

这一阶段,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自主交易的体制机制,市场价格机制等,逐步形成和确立。

这是一个快速的渐进转型的时代。所有制改革快速推进,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依次登场,高潮是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这一系列快速变化的主线,是企业主体的快速确立,是非常经典的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上半场入世至今,特点是积极发展外贸,形成外循环促进的改革。

世界拥抱中国,中国企业积极走向国际市场。企业因改制而具有巨大活力,因入世而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因境内外要素价格落差而具有较强的出口成本优势,巩固及扩大了改制胜势,促进国内改革。

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一时期,中国出口搅得全球市场周天寒彻,中国经济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国内经济巨大发展。

企业积极发展外贸出口,就相当意义言,具有避开国内体制机制障碍,把外贸作为改革促发展主战场的积极效应。尤其是民营企业通过出口快速成长,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制机制加快增强。与此同时,城市化和涉外改革等较快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凸显,城乡居民生活巨变。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下半场,即当下至未来的一段时期,特点是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促使形成内循环导向的改革。

外贸出口增长当前正在遭遇三方面不利影响。

一是外贸出口增长空间缩小。2021年,中国商品出口已占全球15.1%,工业品出口已占全球20.0%,接下来工业品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为300多亿美元,相当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的一年出口额。

二是国内要素价格上涨等的出口成本增加。国内劳动年龄人口,按人口普查年龄表计算,20202036年每年将减少439万,实际减少将更多,劳动力供给不足且工资将加快上升。

三是若干发达国家甚嚣尘上的脱中,或将影响高中端商品对外贸易。

中国经济的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在失却外贸快速增长后逐渐显现,形成收缩性结构优化。

20112021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8.7%,其中20112019年为60.8%,分别比20012011年高11.5个百分点和13.7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经济寒风中顽强增长,直至20183月才从2位数增长,回落至1位增长。

2011年以来的全国GDP增长,像极了推力大幅弱化后的钟摆的徐徐放慢,至2022年第四季度持续47个季度回落。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10.0%,比上季度放慢0.2个百分点,至疫情前2019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0%,是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低。

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迹象。除了长期高速增长惯性逐渐弱化因素外,还表明中国经济存在着较强的内生阻尼,使得经济增长缓慢回落。

一是从生产端到居民消费端之间的阻滞,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长期较低;

二是多层面效率损失,典型的如投资效果系数最高是199476.1%2021年仅23.5%

三是民营经济活力弱化,民间投资2022年比上年增长仅0.9%,比全国平均低4.2个点。

关于改革开放后半场形成问题倒逼的改革,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弱化乃至消除这些内生阻尼,正是二十大后的重大改革课题,也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的改革。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只有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才能逐渐提高。这是关系到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是推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的牛鼻子。由此展开一系列改革,如降低企业负担,降低宏观税负,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全面建构社会保障体系等。

——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改革。再也没有比劳动生产率这一概念,能有机地串起二十大提出的人民至上,以及三个第一等一系列重要概念。

其中三个第一,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劳动生产率的左侧是人的全面发展,中间是创新,右侧是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产出的提高。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增强创新;只有增强创新,才能提高人均产出;只有较高的人均产出,才能具有较大的人均馅饼。由此展开一系列改革,如社会体制、教科文卫体制、城市化体制等。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这是上述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改革的基本面。

二十大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国外贸40多年转型发展,足已充分证明民营经济的存在价值和重要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民营经济是参与全球竞争、全球产业分工的主力军。由此展开一系列改革,如提升民营经济地位,加强产权保护,促进民间投资等。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6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