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前经济转型三大趋势

卓勇良 

  尽管当前经济增速回落,但转型正在展开,若干积极因素正在走强。以旧视角观察当下,难免会出现不当结论,以致今年春节后境外机构和国内部分学者出现甚嚣尘上的“硬着落”担忧。以新视角观察当下,虽有不少问题,但市场力量对比及各方博弈变化,正在优化宏观结构,促进中国经济亲近他的人民,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增长。

  一、中国影响向全球共生发展转型

  去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有较好表现。美国经济6月份多项指标较好,IMF今年7月下旬指出“强劲的就业和工业数据预示着美国迎来了一个大范围基本面的改善”。欧洲经济据6月初报道“基本步入复苏轨道”,英国二季度GDP增速首超金融危机前水平。日本今年一季度GDP年化增速6.7%,两年半来最高,不过日本二季度数据并不理想。

  引用这些消息的目的,既是表明外部环境有所好转,更重要的是想分析说明几个月前提出的一个观点,即中国经济对于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正出现重大转型,形成一种我所谓的共生发展机遇。夸张并形象地说,中国经济对于发达经济体,正在从冲击与促进并重,更多的转变为促进为主。

  纯以近半个世纪统计数据比较分析而言,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较难说是直接促进了以发达经济体为主的全球经济较快增长。1964至197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0%,全球经济同期年均增长4.7%,其中美国3.8%,日本7.4%。而1978至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比前上升2.8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年均增速却降低2.0个百分点,美国降低1.1个百分点,日本1978至1998年仅1.5%,降低5.9个百分点。这些状况当然非常复杂,但中国制造对于发达经济体制造业的猛烈冲击,是明摆着的事实。

  一是减速美国制造业。1978至201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年均增速高达15.6%,201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已占全美进口总额19.3%,这对美国制造业形成了直接打击。1978年,美国制造业占GDP的21.4%,2012年降至12.5%,此期间美国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仅为11.1%。奥巴马2004年筹集竞选资金,在伊利诺伊州一个小镇遇上一个叫蒂姆的工人,蒂姆刚接到钢厂解雇通知,儿子亦因肝移植需付一大笔钱。奥巴马感叹一些小镇因制造业迁移海外遭受重创,回芝加哥途中边开车边想象蒂姆家绝境,工作没了,儿子重病,储蓄花完。

  二是减速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对美出口及其制造业发展。2000至2013年,美国从日本进口占其进口比重,从12.0%下降到6.2%,加拿大从19.0%下降到14.7%,欧盟从18.0%下降到17.1%,英国从3.6%下降到2.3%,台湾从3.3%下降到1.7%。这些数字对这些经济体犹如噩梦。我一位在法国投行工作的朋友几年前在德国路演,一位老太太站起来对他说,你们中国让我的先生失业,又让大儿子失业,现小儿子也即将失业。

  所以当中国出口增长趋缓的时候,发达经济体长舒一口气,中国制造的猛烈冲击终于告一段落。而这不仅是当前发达经济体增长的重大利好,更是使其得以展开以回归制造业为特征的新一轮结构调整。虽然越南等地正在充当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目的地,但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格局变化产生的全球经济新利好。

  对中国而言,由此形成的全球共生经济格局是一个新的重大战略机遇。虽然中国出口增长大幅放缓,但发达经济体或将有更稳定的增长,从而直接有利于中国经济。中国制造竞争力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无可替代,关键是国内已形成了高效率产业链和物流链。我们失去的只是出口增速,得到的是转型加快。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经济将更多地开始从对其制造业的打压转变为促进。中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农产品、大宗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先进装备、知识产权等进口,均将长期稳定上升。中国市场对发达经济体的金融、会计、咨询、设计、广告、法律、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需求,正在加快上升。中国游客正像潮水一样涌向发达经济体,饥不择食地购买包括奢侈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日本今年4月份,44年来首次旅游入超。中国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亦在较快增长。

  全球影响力转型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外部环境。这一方面需基于历史深度的更长远的战略思维,以包容性发展理念,科学理性判断若干重大问题;另一方面是中国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应有大智慧和高超手段,切忌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努力替自己创造更好的全球环境,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

  二、增长动力向消费主导转型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直白地说正处于一个重大拐点上。此前经济发展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往后将越来越依靠消费,形成经济发展向消费增长主导转变的重要态势。

  首先是劳动供求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浙江小微企业早在2004年就已感受到“招工难”,2008年我们根据“五普”年龄表推算,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已于2007年出现减少趋势。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13年继续减少244万人。当前农村虽仍有剩余劳动力,但青壮年劳动力已全面短缺。2012至2026年,我们根据六普人口年龄表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将净减少577万人。

  其次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开始加快。全国农村居民收入自2007年开始加快,至2013年实际年均增速9.8%;城镇居民收入自2005开始加快,至2013年实际年均增速9.2%,双双均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未有。我对此的一个判断,就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分配时期。未来一个时期,收入增长虽或不一定快于前期,但快于当年GDP增长应是大概率事件,收入占GDP比重将稳步上升。

  第三是导致消费增长相对较快。为什么今年出口低迷加之反腐打压,而国内经济增长尚不至于惨不忍睹,没有出现国外有关机构和媒体预期的“硬着落”,原因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下的消费增长的坚实支撑。今年上半年,在出口、投资和工业增速三者一起回落情况下,全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0.8%,仅比去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消费对于GDP增长的推动,在落到最低点的36.4%以后,开始稳步上升,至2013年连续3年高于50%,今年上半年则进一步有较大上升。

  未来一个时期的消费增长总体看好。与一些学者观点不同的是,储蓄决非消费增长来源,政策刺激亦非主因,主要还是收入增长相对较快等所致,而这是由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逐渐减少、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动等所导致,具有坚实支撑。农民工增长正在放缓,2013年比上年增长2.4%,回落1.5个百分点,比2010年更是回落3.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民工工资每年增长10%以上。

  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是未来消费增长看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统计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而言,2000年以来,有两个支出项目变化比较明显。2013年,食品支出占比35.0%,比2000年降低4.4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占比15.2%,比2000年上升6.7个百分点。近几年大众休闲旅游“井喷”,2010至2013年,全国旅游人次年均增速高达15.7%,旅游总花费年均增速高达27.1%。另外从长期而言,与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有关的消费支出增长将明显较快。美国1947至2012年,教育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产业占GDP比重,从1.9%上升至8.2%,而中国经济在这些方面甚至是刚刚起步,具有很大空间。

  中国经济进入消费主导的发展时期不仅仅是定性判断,更是具有统计分析支持。关于经济发展以消费增长为主导,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大于50%,二是消费占GDP比重大于50%。

  第一个条件目前已基本满足。2011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56.5%,2012和2013年虽降至50%左右,但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又回复到54.4%。今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也指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在提升”。

  第二个条件目前正在接近。中国经济的消费率,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下降,在2010年达到48.2%的拐点后,转向并艰难回升,2013年已达49.8%,今后若干年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以及出口放慢后GDP增长与国内经济社会联动增强等判断,消费率超过50%应是大概率事件。

  当前应充分认识经济形势中的消费积极因素,正确判断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增强的积极态势。确立顺势而为的宏观调控指导思想,着力深化改革,努力消除消费障碍,着力增强城乡居民消费意愿。

  三、分配格局向居民收入占比上升转型

  当前经济形势有一大亮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于GDP的增速进一步加快。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3%,GDP增长7.4%。进一步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大致可以认为,居民收入增长比经济增长高1个多百分点,去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仅比GDP增速高约0.2个百分点。

  1983至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大幅低于GDP增长。此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仅6.7%,比GDP增长低3.9个百分点,农村仅5.2%,不到GDP增速一半。1983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当于GDP的62.6%,2011年降到41.4%。这是一段改革开放以来相对比较痛苦的分配史,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虽不能说慢,但收入占比逐渐下降,中国经济逐渐远离他的人民,宏观结构重大失衡。

  这一状况在2011年迎来拐点。2011至2013年,全国GDP年均增长7.7%,加权后的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9.1%,比GDP增速高1.4个百分点,收入占GDP比重开始提高。按简略方式计算,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44.4%,比2011年上升3.0个百分点。变化虽然不大,但趋势很明显,其重要意义在于,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地位开始提高,中国经济开始亲近他的人民,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向消费转变。根据当前数据,中国分配格局在两个主要方面,开始发生重要变化。

  居民企业政府三者分配关系发生变化。随着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开始上升,企业和政府收入占GDP比重开始下降。虽因三方力量消长,博弈关系复杂,或出现局地和阶段性起伏,但总的格局难以逆转。2000年曾出现过居民企业和政府三方收入增速的悬殊差距,这一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86.2%,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实际仅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实际仅2.1%,这种情况今后应该不会再出现了。失去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换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将使经济格局趋于合理,是中国经济之幸。

  城乡居民分配关系发生变化。1988年以后,农村收入增长持续低于城镇。1989至2009年的21个年头,只有3个年头农村收入快于城镇。1989至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3%,农村仅5.3%。1988年农村人均收入为城镇的46.2%,2009年仅为30.0%,城乡收入差距20年间扩大10余个百分点。2010年,城乡收入关系终于迎来拐点,农村人均收入自1998年以来首次高于城镇,至2013年,年均增速达到10.5%,比城镇同期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村人均收入继续比城镇高2.7个百分点。由于今后劳动力缺口主要是蓝领,所以农村人均收入高于城镇局面将持续。

  分配关系优化造就当前中国经济内在的自我救赎。消费占GDP比重变化,就长期而言是收入占GDP比重变化所致,只要收入占GDP比重是上升的,消费占GDP比重亦将上升,这就在外需减少等情况下形成积极的消费支撑。工资上升确将挤压企业利润和政府收入,似乎直接影响投资和经济增长。然而工资上升,增强了对于资本的约束和激励,从要素供给端促进企业改善管理,减少支出,加强技改;从市场需求端拉动和改善企业销售,提高产品品质档次,提升产业结构。这些均无疑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工资上升促进就业奇妙变化,大大减轻就业压力。从手头数据看,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012年以来持续减少,每月大致同比减少1-3%。然而在消费持续相对较快增长下,服务业用工需求增长仍相对较快,进而因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单位产值增长能容纳更多劳动力。因此,尽管经济增长减速,工业用工减少,但就业增长仍相对较快。2014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70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长1.8%。不过当前仍需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

  分配转型是在市场力量长期累积消长变化下,中国分配关系的转折性变化,是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支撑。政府部门长期习惯于从生产供应端管理调控经济,现在则需改变视角,加强从需求消费端观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尝试从消费端增强经济回暖势头。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