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打造全球贸易中心
卓勇良
这几年浙江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都在下降,然而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却持续上升。2000年浙江进出口额占全国5.9%,2009年上升至8.5%,几乎上升了一半。浙江资源秉赋非常适合做生意,长期来制造业一花独放,相当原因是计划经济的阴差阳错导致的。

北宋末期以后,浙江就出现了人多地少问题。但浙江这块土地适合多种经营,浙江人通过商品交换,仍能维持相对较好的生活。康熙四十八年(1709),户部认为应禁止浙江人在湖广、江西收购储存粮食,遭到了康熙斥责。康熙指出,搞活流通有利于百姓。十分明显,做生意早就成为浙江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985年6月,浙江曾有过一场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争论。当时省政府召开战略讨论会,焦点是外向型战略。浙江1980年从上海手上接过外贸出口自营权,1985年外贸出口额只有9.4亿美元。基于这一背景,多数发言者提出质疑,会场内弥漫着对于外向型战略的批判情绪。去北京征求意见也遭到一片反对。省政府后来发布这个战略稿子,去掉了“外向型战略”。

浙江快速发展得益于出口。中国存在着大量低收入人口,所以在人均GDP还不到800美元的1990年代中期,国内就出现了严重的内需不足。浙江的出口,就是在这一因素下快速推进的。我们确实位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我们确实赚的只是几个可怜的辛苦钱。可是如果不大量出口,只怕连这几个辛苦钱也赚不到;如果不从低端起步,只怕连微笑曲线低端的一席之地都没有。

出口也是浙江长期发展的战略需要。中国缺少包括耕地在内的自然矿产资源,因此中国对于矿产资源进口,甚至可以说是“贪得无厌”;中国有大量缺少必要购买能力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无论从扩大就业、寻找需求,以及换取进口商品来说,都需要扩大出口。所以中国虽然是大国,却具有进出口额占GDP较高的小国经济特征。谁来做进出口贸易呢?非浙江这样的省份莫属!

浙江发展外贸具有三大优势。沿海港口优势,经济社会活力优势,广阔的腹地优势。就在浙江外向型战略遭到“委婉”反对的时候,浙江出口较快起步,不断加速。浙江出口额年均增长速度,1986至1990年为19.0%,1990至2000年为24.4%,2000至2008年为29.5%。2009年,浙江出口额已占全国11.1%。

对外贸易是浙江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长期来对于外贸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出口产品、增加外汇上,甚至一些很有地位的领导也这样认识。这是非常片面的,是计划经济在外贸发展上的“后遗症”。外贸业是一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龙头产业。对于浙江区域经济来说,外贸业更是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支撑,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引擎。这里尽管存在着风险,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浙江必须高度确立外贸业的战略地位。

布局全国扩张商品出口。浙江制造业已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布局,所以浙江的出口商品基地,早已走向省外。同时,商品经营是不分“籍贯”的,浙江还应该把非浙江籍企业作为出口基地,就像当年上海把浙江企业作为出口基地一样。这绝不是为了几张绿莹莹的美钞,而是浙江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打造全国的商品进口中心。浙江正在努力改变进口“短腿”局面,进口优势正在加快显现。2000至2009年,浙江进口年均增长23.2%,比全国进口增长高5.2个百分点。浙江进口占全国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3.7%,上升至2009年5.4%。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内收入水平提高,中国企业对于成本敏感度的上升,相信在进口企业高度活力支撑下,浙江进口在全国的地位将加快上升。

打造全国的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跟着产业资本走,浙江企业走向省外,形成了浙江金融发展的巨大国内空间,目前浙江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已达9.8%,高出上海1.8个百分点。随着外贸业加快发展,进出口信贷亦将加快成长,进而形成了浙江金融发展的全球性空间,或许有朝一日浙江金融也能像香港金融一样辉煌。在这一过程中,港口物流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江浙沪是一家。浙江建设全球贸易中心,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中间必有竞争,也有合作。竞争提高效率,合作优化竞争。江浙沪联手,必将成为全球最强势的商品贸易中心。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