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们羡慕小城的慢生活。畅通的交通,慢悠悠的行人。可是这几年经常会听到小城人士用带点骄傲的口吻说,他们家的小城也和你们家的大城一样,很堵。

  堵车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骄傲,就像一些人当年骄傲杭州房价大大高于苏州一样。小城人士的潜台词就是,我们这边也拥有和你们大城市一样的一种生活,很现代的。

  骄傲归骄傲,不过堵车给小城带来的不方便是真实的。前些天去浙南一座小城,下高速公路进城,前面带我们的本地车,领着我们避开主干道进城。这叉道不仅狭窄,而且很堵。于是我们在车内抱怨,怎么上了这么一条道。第二天我们要回杭州了,由于没有引导车,就从主干道出城,可是这条主干道堵得一塌糊涂。这时才明白昨天穿越很窄的叉道进城,是为了避开更堵的主干道。

  小城为什么大堵?缘于城市形态和结构不合理。通常理想化的城市形态是同心圆,可以在一个既定的城市面积上,实现不同端点之间的距离最小化。这就能以最小化的出行距离,换取最大化的活动空间,交通拥堵亦最小化。

  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实际是什么呢?实际就是城市的发展得跟着人的意愿走,得跟着地形走,而决不是跟着理论走,所以小城大堵成了常态。

  浙江多山,有26个县城位于狭小的山间河谷盆地,小城大堵由此发生。这26个县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拓展的河谷盆地,即河谷两端无山体阻挡,城市能持续向两端伸展;另一类是难以拓展的河谷盆地,两端有山,城市发展严重受限。

  第一类县城的发展,形成了狭长形城市,是一种最不佳的城市形态。浙西某城区南北长达10余公里,东西最狭处仅数百米,城南商业区,城北住宅区,形成典型的蜂腰状堵塞。又如台州某城区,发展空间虽然较大,但这个仅30万人口的城区长达15公里,最窄处仅1公里多,高峰时南北交通成典型的瓶颈阻塞。

  第二类县城的发展,形成了高密度的空间结构。如浙西南的一个县城,东西长3公里多,瓯江横贯城市中心,江北部分最宽处不足1公里,建筑高度密集,国道穿城而过,城市道路被压缩至最低限度,这个仅七八万人口的小城,堵车是家常便饭。

  坦率而言,这两类县城都有相当发展难度。所以有一次在一个县城,我就斗胆提出,能否另辟蹊径,控制县城,重点发展当地的一个中心镇,形成比较合理的城市形态。如我所料,当地领导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连说不行。他们虽然没说理由,但我也知道,县城就好比是既得利益,在既得利益面前,堵车这种小问题何足挂齿。

  搬迁县城很难,但不是没有先例。德清县城1994年从乾元镇迁至武康镇,20年间形成了具有10多平方公里,10余万常住人口的城区,且距交通干线更近,城市形态较好。历史上有宁波迁城促进发展的佳话,唐初宁波前身的明州府治设在四明山下的鄞江镇,唐中后期的公元821年迁至现三江口,这才有了宋以来宁波商业和航海业的辉煌。

  搬迁县城动作太大,可行性确实较小。或可考虑适当调整区域城市化重点,甚至不排除将重点转移至地理空间条件更好的其他镇。美国有不少州政府并不在当地最大的市,如洛杉矶是加州最大的市,州政府则在萨克拉门托,人口只有洛杉矶的1/10强;又如纽约州的州府不在纽约,而在奥尔马尼市,人口只有10万左右。

  小城大堵给予我们很多思考。交通拥堵只是城市形态和结构不合理的一个比较显性的方面,更严重的是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和低效利用,城市活力和舒适性的大幅下降。举一个简单例子,由于城市呈细长布局,导致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管理难度大幅增加。前不久在一个名气很大县城的朋友家了解到,当地生活污水至今仍是直排,令人惊讶万分。

  浙江的山区县城是非常有特色的风情小城。小而美丽,小而精致,小而顺畅,是小城发展的基本要求。推进城市化,必须按照庖丁解牛、顺势而为的要求来制订和实施科学的城乡建设规划,必要时得舍弃既得利益,构建更合理的城镇布局。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