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温州改革和通常说的改革不太一样,是从民间创业突破开始起步推进的。老百姓先干起来,在创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私人产权体系和区域市场体系。然而,起步于贫穷求生的民间创业突破,注定会在富裕安逸之后碰到一系列问题。

  当前温州最大问题是转型滞后。温州工业结构“三十年如一日”,企业竞争力提升比较滞后。温州人均财政支出只有浙江省平均的2/3,公共服务水平大致只是浙江省平均的2/3,如果去掉洞头,可能只有1/2。浙江省人均财政支出最低的三个县都在温州,由此导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我做了一个简约的社会事业发展指数,温州社会事业发展在浙江省是最低的。

  温州转型滞后的相当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温州经济增长对区域发展促进作用较弱。宏观税负长期偏低,温州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浙江省平均低4-5个百分点。而且,对于温州有两个向外“抽血”的管道。一是温州金融机构利润上缴相对较多,在人均GDP相对较低状况下,存贷款余额却较多,乐清去年财政收入42亿,但17家银行的利润高达43亿。另一个管道是在温州发展还比较薄弱情况下,财政上缴相对较多。按“六普”常住人口计算,温州人均GDP为浙江省最低,但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却达76.3%,大幅低于舟山、衢州和丽水。

  更严重的是温州企业大量向外投资。乐清近几年前10强企业基本上没有在本地投资。同时企业大量使用农民工,尽量降低给农民工的工资,虽有大量外来人口但消费很低,且现金外流,第三产业发展不起来,城市建设上不去。

  正是在上述种种情形之下,形成了我所谓的低水平转型障碍。

  一是素质性障碍。无论是“五普”还是“六普”的人口数据,温州常住人口中的大专以上人口比重,都与浙江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关于企业素质的一些主要指标,温州均列浙江省最低或较低。

  二是资源性障碍。温州的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7.5%,人均耕地在浙江省除了舟山以外是最低的,温州企业对此做了很大努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浙江省最高。但近几年建设用地指标还是严重不足,乐清一年只有1200余亩,泰顺只有500余亩。温州本地经济的粗放增长遭遇建设用地的严重制约,然而在全国仍普遍粗放增长状况下,温州企业难以在本地实施具有较高水平的集约经营,于是企业只得向外扩张,导致本地经济“空心化”。

  三是嵌入性障碍。温州有很强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活力,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能力能一定程度上弥补素质性和资源性问题。然而温州资本在本地和全国拓展,遭遇一系列严重打压,难以较好地进入全国市场和新的领域。经商被逐,打油被收归国有,挖煤惨遭兼并,炒楼被妖魔化,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拓展遭遇金融当局的严厉管制。

  四是自我恐惧障碍。温州这个小小的区域市场经济体系,进入到一个庞大的计划经济体系之时,随着个人财富逐渐增多,民间社会的自我恐惧情结越来越影响区域发展。首先是姓资姓社恐惧,1990年温州经济一片萧条,现在温州企业家比寻常人更关注高层政治动向;其次是原罪清算恐惧,一些假冒伪劣行贿等做法恰似随时会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剑;再次是社会责任恐惧,企业做大以后似乎就不再是自己的。这些恐惧导致自我安全恐惧,结果是稍有小钱即千方百计寻找安全感,不愿持续做大做强,长期沉迷于传统产业,企业规模浙江省最小。

  当前温州经济正在往下掉,这也正是浙江经济在全国的一个状况。温州经济最好的时候,GDP占浙江省13.4%,现在仅占浙江省10.5%,掉了近3个百分点;浙江省GDP占全国的比重,当前也比最高时掉了0.6个百分点。2012年温州经济增速浙江省最低,浙江工业增速则仅列全国倒数第3。温州,这么一个曾领先中国改革发展的区域,现在几乎落在了中国发展的最后面,真的非常令人痛心。这是温州的责任吗?不完全是,多半是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

  温州必须加快改革。要从压力型创业推动的改革,走向自主型转型推动的改革;要从经济为主的改革,走向增强社会活力为主要目标的全面改革;要从温州自身努力为主的改革,走向中央和省积极予以制度创新支持的改革。

  加快温州转型有五大目标和抓手。一是空间转型,这是区域转型的基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一个从乐清到苍南,具有600万至800万人口的百公里滨海城市带。二是社会转型,这是区域转型的支撑,强化底层自治,建设公民社会。三是政府转型,这是区域转型的保障,建设法治、服务和高效的低成本政府;四是企业转型,这是区域转型的关键,加快产业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五是人口转型,这是区域转型的根本,加快提升全民知识水平、职业结构,以及推进价值转变。前三个转型是政府当前能直接推的,后两个转型,坦率地说政府直接能做的不多。所以是以前三个转型促后两个转型,形成3+2的改革转型格局。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37篇文章 35秒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