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制造在相当程度上还不能说是“世界工厂”。相当部分的出口商品,不是档次较低,或仅装配而已。所以尽管中国商品出口额已高居世界第一,但还只能说是“世界装配车间”,提升发展空间很大。

做实出口贸易具有很大空间。2001至2011年,中国商品出口贸易占全球的份额,从4.3%上升到10.4%,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这既是来之不易的成绩,也存在相当水分。中国商品出口总额有一半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这些出口商品产业链的主要部分在境外,在中国的多半是工艺技术层次和附加价值较低的一段产业链。2011年中国的办公和通信设备出口占全球29.6%,占中国商品出口总额26.2%,其中主要是附加价值很低的组装加工。典型者如IPhone、笔记本电脑组装等。所以商品出口额如能按增加值计算,恐怕中国现在的出口额,远低于美国和德国,远未算得上是全球“老大”。所以从这一点看,中国出口商品占全球份额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做深出口贸易任重道远。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一个当务之急是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就是要从装配环节向后延伸,逐渐争取一些赚钱多的中上游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在国内。2011年,中国的办公和通信装备进口额高达3051亿美元,这其中除了一部分整机,还包括大量用于组装加工出口的零部件,其中进口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高达1961亿美元,占办公和通信装备进口总额的64.3%。再如国内出口工程机械的核心部件全面依赖进口,中联重科某款300吨挖掘机,发动机是美国康明斯的,液压泵是德国力士乐的,阀门同样采购自国外。中国商品出口整体是浅层面的,深化发展道路还相当漫长。

做高出口贸易非常迫切。中国也有相当部分的全产业链出口商品,但档次大都较低。根据我的计算,中国2011年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额2405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12.7%。这些产品属传统劳动密集型,除少部分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外,多半只能赚一些辛苦钱。如中国集装箱出口量占全球95%以上,2011年出口额114亿美元,明摆着是典型的粗大笨重、技术含量及附加价值率很低的商品。类似这样的商品出口,具有典型的发展中经济的特点,只能说是聊胜于无,是劳动力大量过剩之下的无奈选择。好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当前迫切需要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产业层次,像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一样,加快向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高的商品转变,加快从粗大笨重商品向轻薄短小商品转变。

这些美好愿望应该具有较大的实现可能性。中国的劳动成本虽然逐渐提高,但在一定时期内抵消不了中国经济内在的三大优势。一是高度密集的产业环境优势,在环黄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企业云集,分工深化,系列齐全,生产和交易成本较低,持续具有收益递增倾向;二是民间活力较强优势,尼克松20多年前说过,中国农民天生是企业家,长期在小块耕地上精耕细作和现代社会的较大压力,使得中国人比世界多数地方的人更肯干,更会动脑,更能利用后发优势加快技术进步。三是快捷便利的物流优势,沿海深水良港众多,形成了多个相互竞争的物流圈。

前些天新华社记者来采访,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疑问,我毫不犹豫地说道,这方面进展正在积极展开,当时正是举了出口贸易的一个例子。今年截止10月末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7.8%,但出口货物运量累计同比却下降7.9%。这表明如按重量计算,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了15.7%。由此可以解读三方面可喜变化,一是相同商品价格提高,二是商品升级导致价格提高,三是商品升级导致同样价格下的材料消耗下降。

刚刚过去的新世纪头10余年,是全球贸易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2001-2011年,全球商品出口额年均增速高达11.4%。全球2012年出口增速比上年大幅下降已成定局,今后一段时期恐也较难再现前10年辉煌,这就进一步对中国“世界工厂”提升转型提出了非常紧迫的要求。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