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需坚持世界工厂发展路子
卓勇良
孟加拉国十一月底的一场大火,让我们知道这个国家的服装业已有200多万工人。前些天女儿给我网购了一条名牌牛仔裤,是巴基斯坦生产的。媒体早就用大字标题报道,“中国开始告别‘世界工厂’”。日本一家证券研究机构最近甚至认为,十年内中国将失去“世界工厂”地位。
媒体注定是典型的哗众取宠者,不必过多计较。可是如果以此动摇我们“世界工厂”发展路子,可能就会出错。中国这样一个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具有大量低文化劳动力和缺少自然矿产资源的国家,如果不是采取“世界工厂”的发展路子,一则难以安排较多就业,二则难以进口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从而较难实现经济较快增长。2011年,中国以出口为主的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574万人,占当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8.0%。同年,中国进口石油高达2.9亿多吨,占全国石油消费量的68.1%;进口铁矿砂高达近7亿吨,大致占全国铁矿砂用量一半以上。
当然,这么一个大国不能仅仅依靠出口来发展经济,我们不能仅仅就吊在出口需求一根绳上。令人高兴的是这种局面正在终结,消费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渐上升。但是从国民经济整体格局分析,商品出口贸易仍将长期是中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坚持走“世界工厂”发展路子,这既具有客观必要,也有利于整体发展。
全球商品出口贸易已大为扩容。这个世界已不再是非此即彼时代,既容得下孟加拉,也容纳得下中国。在商品出口领域,大概不能再拿“亮瑜情结”来作分析结论了。2001年,全球商品出口额6.2万亿美元,至2011年达到18.3万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1.4%。在此期间,亚洲、拉美、非洲等一些国家的商品出口增长确实较快。印度商品出口年均增长21.5%,越南年均增长20.5%,埃及年均增长20.3%,孟加拉年均增长14.9%。然而也正是一个共同加速的增长,才导致此期间中国商品出口年均增长高达21.7%。
所以尽管一些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较快,但仍未能动摇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地位。2011年,中国服装出口占全球服装出口份额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仍占全球37.3%;中国纺织品出口占全球份额比2010年上升1.6个百分点,占全球32.2%。从长期看,纺织服装向发展水平更低国家转移是必然趋势,且对中国来说也是件好事。还要看到,纺织服装出口仅占2011年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3.9%,仅占同年中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3.1%,显然这种转移未必会对中国“世界工厂”发展路子有较大不利影响。
随着产业链较短和利润潜力较少的纺织服装等产业开始向外转移,但交通、机械等产业链较长产业,并不因为劳动工资上升能轻易转移。全球汽车及相关产品的出口贸易近几年增长较快,2009-2011年,平均每年增长23.3%,中国的年均增速则高达37.4%,占全球出口份额从2.3%上升到2.9%年。这里的关键,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链、物流、金融等的提升。欧盟27国汽车及产品对欧盟外国家出口占全球份额,从2009年14.5%上升到2011年17.6%,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国内相当人士非常推崇印度“世界办公室”模式。人世间很多听起来很美好的事物,其实未必。2011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5.2万亿美元,即使中国能占10%,也仅5000亿美元,只相当于同年中国商品出口额的近1/4。至于印度的服务贸易则在相当程度上被夸大了。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772亿美元,印度1333亿美元,中国比印度高出近1/3。2010年,印度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411亿美元,虽是中国同类服务出口额的4倍多,但仅为中国同年服装出口额的1/3弱。当然,服务贸易附加值率大大高于商品贸易,资源环境影响少,我们仍应着力加快发展。
中国由于独特的国情,导致大国也比较依赖国际贸易,改写了经济学关于大国出口依存度低于小国的说法。我们需要为国内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我们需要世界的能源原材料,我们将注定为世界而生产。目前需关注的一个重点,是决不能影响国内资源和生态环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