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区域发展倒“U”型趋势的提前来临

卓勇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发生一个重大变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放慢。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中国区域发展倒“U”型趋势的来临,口语化的意思是区域发展差距开始缩小了。

  最早提出倒“U”型曲线的,是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收入分配是一个“先恶化,后改进”的过程。

  1965年,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把库兹涅茨这一理论用于区域经济分析。威廉姆逊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是先扩大,后缩小。也就是说,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后,原先贫穷的地区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原先富裕的地区的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然后两者发展水平逐渐趋于相等。学界比较认同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曲线,对于威廉姆逊区域经济倒“U”型曲线则争议较多。

  观察日本“二战”以来47个都道府县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严格地说并不存在这种呆板的倒“U”型曲线,倒是存在着一种“U”型波动状况。“二战”以来,日本47个都道府县经济发展差距变化,形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战”结束后至1961年,区域差距的扩大达到顶点;第二个阶段是1961至1978年,区域差距持续缩小,亦即形成倒“U”趋势;第三个阶段是1978至1990年,区域差距再次扩大,亦即“U”型上升;第四个阶段是1990年至今,区域差距缩小即倒“U”型趋势。

  根据日本经验,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中国区域差距缩小提前到来的判断。日本是在1961年人均GDP达到2476美元(1990年美元),开始出现区域发展差距缩小趋势的。中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的自然和历史状况差距远远大于日本,因此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难度应该大于日本。因此从日本经验看,中国应在人均GDP更高水平上,才会出现区域差距缩小趋势,而事实是,中国在2004年,人均GDP为1490美元的时候,就出现了区域差距缩小趋势。

  2004年以来,中国各省区的人均GDP不均衡系数开始缩小。以形象的数据描述,1990年,中国人均GDP最高的5个省份是最低的5个省份的3.8倍,2004年,这一数据上升到5.3倍,次年开始下降,2009年下降到了4.4倍,估计2010年更低。

  在这种变化格局中,中西部发展加快最为典型的是内蒙古。 2002至2009年,内蒙古连续8年GDP增速居全国第一。而2004至2010年,广东GDP年均增长12.7%,列全国第19位;浙江12.0%,列全国第23位;上海11.2%,列全国第30位;江苏也仅居全国第6位。进一步深入到沿海省份内部,也可以观察到这种倒“U”型趋势。如这几年江苏省的苏南慢于苏中,苏中慢于苏北等。

  从日本经验可知,这种倒“U”型曲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大概也是学界对于威廉姆逊区域经济倒“U”型曲线争议较多的主要原因。位于日本东京与大阪之间的日本静冈县,1955年至今,GDP占日本比重经历了“两上两下”变化。1962至1977年,静冈县GDP占日本比重从3.2%下降到2.9%,在随后又经历了两次起伏变化后,1993年再次迎来了GDP占日本比重的上升期,2006年达到了GDP占日本3.3%的历史最高位,2007年人均GDP居日本第3位。

  日本经验非常值得浙江参考。浙江当前一方面要做好一个时期内励精图治的准备,因为我们有可能持续处于这种倒“U”型增长状态之中;另一方面必须努力争取在不太长时期内走出倒“U”格局,日本静冈县用15年时间走出了倒“U”型趋势,考虑到全球性的技术溢出、中国内地环境容量较小、浙江体制机制活力较强等因素,相信浙江应能以更短时间迎来新一轮“U”型增长的到来。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