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0中国经济迅速实现V”回复,正在较好地走出疫情阴影,可喜可贺。这是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及全国人民积极努力的丰硕成就。

然而必须看到,2020中国经济增长是典型的出口拉动,消费萎缩。这显然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较大距离。且因投资对于2020经济的实际作用很可能并不明显,故此称2020经济为非典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回归。当然,这是疫情之下的不得已之为,情有可原,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非常出色了。但也需指出,仍应低调谨慎,实事求是地评价2020经济。

出口是2020经济的主要拉动因素。2020全国商品出口比上年增长4.0%,比疫情前的20190.6个点。由于国家统计局按净出口分析,低估了出口作用。尽管如此,净出口对2020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30.4%,大大高于中国刚进入WTO时的水平,是2000以来最高水平。

投资对2020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数据比较可疑。按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9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66084亿元,而2020527270亿元,纯就数字看比上年下降6.9%。而国家统计局公报,2020投资比上年增长2.7%。我们当然知道国家统计局的理由,即所谓的同口径比较。然而投资总规模实际的较大下降,应该也是事实。所以对于国家统计局说的资本形成总额对于2020GDP增长贡献份额为95.7%,或许以存疑为宜。

消费是2020中国经济之痛。根据统计局数据,最终消费对2020经济的贡献份额是负17.2%,历年最低,难以想像。虽然这数据因受投资数据存疑的影响而并不一定符合实际,但严重有悖于建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疫情应是主要因素,消费下降最大的是旅游及相关的住宿、餐饮业及客运业等,同时也可能存在着因疫情而不敢消费状况。

所以关于2020中国经济,应该冷静谨慎,需要从四个方面的清醒认识。

一是清醒认识出口较好比较可能是一过性的。中国经济复工复产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好,导致出口大增。然而今年110日,疫情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最高峰后,已持续48天回落,最近一周平均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是最高一周每日平均的约1/2。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社会活动的相继打开,中国2021商品出口增长较有可能不会像上年那样火爆。

二是清醒认识2020经济增长的非典型传统模式的特征。中国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金额增长,高达30.4%,这其中大概与疫情相关的产品有相当比重。随着国内要素价格上涨,生态环保要求提高,以及建设用地供给紧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快发展难以持久。而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4.0%,比收入实际增长低6.1个点,是以前很少有的。这当然是疫情影响所致,但2020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也显而易见。

三是清醒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脆弱性。疫情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有相当进展。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形成或正在形成,创新驱动在增强,粗放外延增长式微,集约内涵增长起步。然而一场疫情让我们回到了传统模式。2020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人均GDP增长,但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人均GDP增长回落所致,并不能确切表明2020创新驱动有较好表现。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不稳固,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四是清醒认识2020经济增长的迷惑性。2020经济能有如此抢眼表现,疫情的应急反应、全球多数经济体更差,应是主要原因。但因具有非典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回归等特点,并不符合建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因此,不能以2020经济来外推2021及更长远的经济ntn

2021经济发展关键是就业、收入和消费。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同一码事吗?然而在当下中国,就业并不完全决定收入,收入并不完全决定消费。而按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在必须摒弃传统发展模式下,消费决定着2021及十四五的中国经济发展。

就业并不乐观。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自2013年以来持续下降,2020年底已降至7318万人,比2013年减少25.3%。即使是工业明显好转的2020下半年,用工人数仍每月减少3%多。

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原本这些从工业企业中减少的劳动力能进入服务业,但服务业增长从前几年开始已逐渐放慢,这就导致全社会就业增长的回落。202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比上年少增长166万人;全年农民工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

收入实际增长已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点。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2.1%,这当然是疫情影响所致,实际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数字。但问题是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与人均GDP增长之间的差额,很可能也降至了2012以来的最低点。20122019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比人均GDP增长快1.0个点,而2020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很可能与人均GDP增长相同,或仅略高。

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人均GDP增长的差额,是观察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2020这一指标显然不够理想,这就将影响下一步经济发展。在人均收入增长等于人均GDP增长,或仅略高于人均GDP增长情况下,消费增长就难以相对较快,消费占GDP比重就难以上升,传统的出口投资拉动的增长格局就难以改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难以建构。更严重的是将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影响社会情绪。

消费增长大幅回落,应主要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回落高达6.0个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回落0.1个点。城镇居民收入相对高一些,非基本消费支出比重相对较高,疫情冲击的恰恰就是这部分消费;农村居民因收入相对低一些,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相对高一些,而疫情对这部分消费的冲击相对较少。

破解疫情影响,让消费者慷慨解囊,很可能是2021促进消费增长的主攻方向。我春节期间游玩了两个古镇和良渚。古镇拥挤,花钱很少;良渚免费,花钱更少。发展旅游固然应管控价格,但也应设法让游客开开心心、心甘情愿、物超所值地刷手机掏钱。另外同事吐槽某巨额投资的旅游景点,体验很差。所有这些都表明,2021促进消费的空间很大。

2021经济工作十分艰巨。尽管增长指标会比较漂亮,但应该清醒看到这缺乏实际意义。境外已有主流媒体在说,美国经济回复将好于中国,这对中国经济将有何种影响,非常值得关注。更严重的是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政策,表面跟我们握手,背后却来踢我们一脚,说一套,做一套,又使得中国经济平添几分不确定性。

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可能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当前建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破解传统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发展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关键还是增加就业,以及促进就业、收入和消费的积极联动。

2021经济,就业是前提,收入是关键,消费是推动。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