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浙江地理空间的“本底参数”

卓勇良 

  大致在1997年,我参加在金华召开的一个城市化会议,第一次提出了空间均质化概念。意思是浙江由于人口密度较高,各地均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形成了均质化的地理空间结构。由于这种空间均质化是与高密度联在一起的,所以又可以提出“高密度均质化空间”这样的概念。

  人口密度较高形成三个重要的客观效应,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各地均有较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二是各地均有较大的消费需求,三是各地均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三章指出,分工受到市场范围限制,“有些业务,那怕是最普通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而在高密度均质化空间格局下,较小范围也能形成规模经济,这也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每县都有小啤酒厂这样的企业的经济学原因。

  为了弄清浙江地理空间的确切情况,我在去年做了一个有关省份的宜居空间密度比较。这是因为地理空间存在着山区丘陵和水面的多样化结构,相同国土面积的宜居程度差异很大,必须对地理空间作均质化处理,即去掉水面面积,同时对丘陵山区进行系数化处理,以得到同质化、可比较的宜居空间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宜居空间人口及城镇密度,均遥居全国首位。1980年,浙江每平方公里宜居空间人口904人,为全国第一;第二位的是江苏,为789人;第三位的是山东,只有672人。人口密度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各地城镇密度,2009年,浙江宜居空间城镇密度居全国第一,每万平方公里有城市8.0个、镇177个。而第三位的江苏,每万平方公里只有5.3个城市,129个镇。

  所以在浙江城市化进程中,高密度均质化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底参数”,使得浙江城市化进程和行为方式具有相当大的独特性。“本底参数”这个词主要用于理工科方面,如天文学指天然射线的照射为“本底辐射”,意思是未经人类行为影响下的辐射水平。而我提出这一概念,目的是突出强调浙江地理空间客观特征的独特性,以及对于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决定性作用。

  这里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使得浙江城市化形成了从分散化走向集中化的轨迹,或者说是形成了以分散化为基础的集中化过程。

  长期来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指责都逃不了一个“散”字,这真的是一个“冤假错案”。浙江的活力,相当一部分就在于这个“散”字之内。浙江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无非就是创业主体众多,而这些创业主体,分布于浙江大地的角角落落。而浙江多半的角角落落都具有较好投资环境,因此早期能有较高的创业成功率;同时得益于前期的所谓分散化发展,使得后期具有了一大批集聚发展的内核。

  说到这里,我得建立一个“果园模型”。现假定基期年有100个果园,每个果园只种一棵果树,形成典型的分散化。若干年之后的报告年,一部分果园由于规模扩大,相距较近,相互粘连,数个合为一个。这样,果园总数减少到80个,而果树总数则增加到一万棵,对此,我们或可称之为集中化。所以说,前期的分散化,是后期集中化的“革命的种子”。

  千百万个创业积极性蕴藏于千百万个人的心中,千百万个民营企业分布于千百万个村落之中。家乡是改革开放初期创业者们创业成功的“大地之母”,没有浙江地理空间“本底参数”的支撑,也就没有浙江如此众多的企业主体。

  “分散化”只是从计划走向市场,经济起步时期经历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在随后的岁月中,一部分村落原地转变为城镇,而其中的一部分又由于与相邻城市粘联而发育成为大中城市;另一部分村落的工业经过市场经济“清道夫”作用而淘汰,成为高度都市化的乡村社区。从此,浙江城市化开始加快向纵深推进。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