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大致有四方面特征,一是经济降速,二是消费主导,三是创新驱动,四是社会支撑。后三句的意思是,主语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所以在这样一个时刻,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区域活力,提升要素效率,建构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有鉴于此,当前研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课题,实则是研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升级版,寻找和重构区域发展新方位。就海宁言,什么是发展新方位?简略定义是打造沪杭间的生态化创新城市

一、一体化是海宁发展的长期准则

海宁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水平,就是因为长期来实施了融入长三角,融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及分工体系的行为准则。

——区域发展积极利用长三角资源。改革开放初期,海宁从上海找来技术,找来人才,乃至找来资金,产品大量销往三北市场,形成了第一波快速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海宁积极依托上海,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2018年,海宁商品出口值相当于当地GDP50.6%,比嘉兴市平均高9.2个百分点,占嘉兴市的23.8%

——产业发展积极融于长三角。海宁的皮革、纺织生产等,都是融于长三角之中的产业选择,是长三角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海宁生产的织袜机促进了义乌、诸暨袜子产业的崛起。海宁新近崛起的泛半导体、厨具等产业,相当部分的投资主体来自沪杭等地。

——空间发展积极相融于杭州和上海。海宁许村镇和农发区的发展已与杭州的下沙和余杭相接,杭海新区正在成为海宁杭州之间的共同区域。虽然海宁与上海隔着多个行政区域,但海宁建设沿江百里绿色文史长廊,加之交通设施的极大完善,实则具有强化与上海空间一体化的效应。

——社会发展积极与沪杭相融。海宁利用杭州资源,发展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利用上海资源,发展高等级医院。海宁的社会事业及社会发展项目的产业化,以及社会发展,正在努力与沪杭无缝对接。

二、一体化的若干新思维

钱塘自古繁华。海宁历史上就是沪杭间的延伸区域。海宁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就难以较好发展,不在新时期确立新的一体化思维,同样难以较好发展。

(一)制高点思维

沪杭之间的这片土地,历史文化以海宁为最。由此而致的区域发展制高点,是海宁发展的必然。1978年,海宁人均GDP475元,居嘉兴各县之冠。1979年,海宁农民人均从集体分得的收入为198.9元,列全省第8位,1980年海宁乡镇工业产值列全省第7位。

历经40年发展,海宁在全省的发展地位,甚至可说稍有上升。2017年,包含11个设区市的市区,海宁农村人均收入居全省第7位,城镇人均收入居全省第9位,人均财政总收入与人均GDP双双居全省第13位,算术平均的综合排位为10.6位。考虑到设区市市区的较好条件,甚至可认为,历经改革开放40年,海宁在全省的发展位次实际略有上升。这是海宁改革开放40年的一份辉煌的成绩单,也是海宁在新时期的新出发点。

1、努力创造长期平稳的较好较快增长。区域发展是无终点长跑,制高点思维的目标是稳居长跑前列。海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张力,较少大起大落式的变化。发展基数提高后,虽然带来了继续较好较快发展的较大难度,但区域活力随之增强,在平稳发展前提下,完全有可能持续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

2、保持和增强长期领先的竞争态势。行政区划是市场经济的空间竞争主体,占据制高点的目的,是更好地增强要素集聚能力和竞争扩张能力,从而对于其它竞争主体形成压倒性优势。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只有树立较高的要求和目标,才能保持最旺盛的干劲;只有创造性地展开各项工作,才能牢牢居于制高点。一时一事均求极致,岁月累积持续领先。

3、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海宁发展较快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多样化的制度模式。海宁东西狭长,西部邻杭区域以萧山绍兴移民为主,人多地少,集体经济相对较为薄弱;东部区域人均耕地稍多,集体经济比较稳固。改革开放初期,西部许村一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东部乡镇集体企业发展较快。制度竞争促进制度变迁和要素优化配置,形成整体较强的区域活力。

4、建构良好的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政府、转变政府和管住政府,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注重降低个人和机构的税费等负担,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平台,创业创新公寓,以及其它创业创新服务设施,努力建设沪杭间最佳创新生态。

5、打造殷实海宁。所谓制高点思维,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保持居民收入增长领先。时刻以创造更好的居民福祉为准则,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基准点,更是一体化新思维的根本愿景。最为注重群众收入的区域经济,一定是走得最好的区域经济。

(二)水乳交融思维

提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一个隐含的逻辑前提。亦即居于长三角,并不一定能融于长三角之中,如同一滴油在常温常压的一桶水之中,油水必定是分离的。只有当油在一定条件下乳化后,才能形成水乳交融状态。因此,区域一体化也只有经过积极努力后才能实现。

6、不拘一格加快区域发展。在努力加快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下,陈规陋习被冲破,不合时宜的模式被突破,原本认为不可能的做法和举措被采用。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融入区域一体化的水乳交融思维不仅可能,而且成为必然。因为只有在更大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市场中,才能极大地促进区域发展,而这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基本前提。

7、尊重和增进对方利益。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是形成各自长期利益最大化下的区域间的紧密合作。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寻找和发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时也有难度,但相对较易,关键是要发现和创造对方的最大利益。任何一项合作,只有当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时,水乳交融的合作才有可能是长期稳定的。

8、建构和完善市场化的合作机制。

——区域经济关系的自然态是相互分离,因为区域间具有排他性的自我利益,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区域合作的第一个层面,是市场化下的一个自然而然层面,这是因为市场化下的商品和要素流动,以及市场主体的牟利冲动,自然而然促进区域合作。

——区域合作的第二个层面,是政府有形的手的主动作为。政府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引导民间要求,建构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以多种方式进一步激发和支持民间内生的合作意愿、合作冲动和合作行为。

——区域合作的第三个层面,是促进市场无形的手与政府有形的手的相互结合,形成市场主导,自我优化的区域合作长效机制。

9、建构和完善多层面合作格局。区域之间的合作具有多层面主体,包括居民个人,民间各种非盈利机构,企业,以及行政及自治组织机构。这些不同的主体以利益为纽带,实施不同的交互式的合作,实现总体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1)以资本技术等为载体的要素合作;

2)以工艺技术配套为载体的供应链合作;

3)以商品贸易为载体的商品流通合作;

4)以劳务为载体的人力资本合作;

5)以互通互惠等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合作;

6)以信息共享为目标的思想情感等交流合作;

7)以行政性合约为形式的政府合作等。

10、缺少运行层面的积极实施将致合作困窘。虽有高层积极合作,但缺少运行层面的密切配合,仍难以实现水乳交融的合作。沪杭高速公路交界处两个收费站历时20年巍然不动,是典型的缺少运行层面合作导致的合作困窘案例。

11、“硬挤”是形成与体量庞大伙伴合作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所谓的一体化,相当重要的方面是与沪杭等强者的一体化,然而因经济社会规模的巨大差别,往往较难进入他们的朋友圈。这里就用得上新闻采访学上的一句名言,“别人把你从门里推出来,你就从窗里跳进去”。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同时也应该避免别人必须与你合作的弱者心态,以及过分迁就对方的自卑做法。无论是谁,都不具有必须与他人合作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也没必要迁就对方霸王式的要求。唯一能让对方具有促进合作的义务、责任,以及具有合适的合作条件的是利益和真情,以及建立在长期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信任和情义。

(三)竞合思维

区域竞争是区域关系常态,即使一体化仍如此。之所以能形成合作,是因为这是增进双方利益的最佳选项。合作提升效率,进而使得各方在更高层面上展开更有效率的竞争。

上世纪8090年代,一些人士对于长三角民间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指责是重复。其实这种所谓重复,正是区域现代经济增长起步,形成各自竞争力的一个难以或缺的发展阶段。世界那么大,谁也不可能独家包邮。

由此形成的各地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成为当下展开区域一体化合作的产业基础。2017年,纺织服装业占嘉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4%,其中,秀洲区以天然、化纤等多种织物生产为主,平湖以服装为主,海宁以经编家纺为主,桐乡以化纤和天然纤维及羊毛衫为主等。这是市场无形的手,催生形成的基于竞争基础上的区域产业互补合作的格局。

12、较强的区域竞争力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具有较强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合作当中具有较强谈判实力,才能主动展开多轮讨价还价,取得最大的合作收益;具有较强竞争力,才能吸引其它众多主体前来要求合作,才能较好形成上文所说的水乳交融的合作。

­13、合作的智慧在于如何舍弃。既然是合作,当然必须增进自己的利益,但有时也只有舍弃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才能换得对方的支持,推动合作的进展。海宁是这方面高手,从10多年前无偿出让3000亩土地给余杭,到近几年以巨大代价与浙大合作建设国际校区,无不体现着积极合作的智慧和努力。

14、合作是展开更大范围竞争的基础和前提。长三角经济早已走出国门,深度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以众多的产业集群、产业链等,在全球市场形成较低交易成本下的整体竞争优势。浙江出口之所以能在全国出口放慢下,依然一花独放,市场份额有所扩张,正是基于区域竞合为基础的整体的商品出口优势。

(四)自主思维

在市场经济下,竞争优势并非政府规划的产物,而是自我拼搏的结果。义乌小商品市场与当下如日中天的阿里,均非政府规划和支持的产物。

15、区域发展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了7个五年规划建议,其中19902000年的3个五年建议,仅有实施西部大开发,而无1985七五建议曾提出过的要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的提法。不过这并未影响浙江在这一段的发展,西部发展亦并未加快。19902005年,浙江GDP年均增长高达14.3%,比改革开放40年的11.9%,大幅高出2.4个百分点。

16、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这是政府圈子的常用语,同样也适用于区域发展中的自主思维。踏踏实实眼睛向下,眼睛向内,创造性地以一流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创造骄人业绩,才能具有相应地位,才能取得上一级政府的支持,才能获得社会资本的大量流入。

17、实施高于平均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中央政府按全国平均,制定实施各项方针政策和思路,经济发达地区如果仅仅是以此来做好当地工作,很可能就会落后。浙江人均GDP已是全国的1.5倍,因此浙江的方针政策和思路至少应是全国的1.5倍。考虑到重大方针政策实施的超前性,实际高于全国的倍数,或应更高。

18、积极争取政府资源。区域政府不仅要在市场中取胜,也要善于争取上一级政府资源。虽然长期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就一时一事言,也并非一定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地位,才能争取到相应的政府资源。

跑步(部)前进固然不对,但也是无奈之举。尤其是当别人跑部,而你不跑时,或将有较大的实际损失。也请上一级政府尽量少一点缺少实质内容的所谓试点等的做法。

(五)半工业化思维

按典型工业产品的加工状况及其物质形态特征分析,西方发达经济体大致可认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土木工程化阶段,典型的如1819世纪时,欧美城市间大修运河、铁路等;二是傻大笨重化阶段,典型的如上世纪50年代末,8引擎的美国B52战略轰炸机,采用极其笨拙的“地毯式轰炸”等;三是灵巧化阶段,不仅有人工智能,而且一些工业产品的精度、性能等“巧夺天工”,且人工智能也是因为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巧”,才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19、不能过高评价海宁工业化水平。按此分析,可以认为海宁工业化只走了发达经济体不到一半的路程。海宁的土木工程化方兴未艾,傻大笨重化或可用日用工业品替代,正在全面推进,灵巧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此或可认为,如果以发达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衡量,海宁的工业化路程,甚至只走了不到一半。

20、充分认识海宁工业化具有较高的“舶来”因素。比较典型的如海宁的经编产业,原料是舶来的,工艺技术装备是舶来的,用工多半是外来的。是一种根基较浅的工业化进程,属“加工车间”性质,距“制造业高地”有较大差距。

21、海宁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扩张提升期。提出上述判断的目的,是认为海宁在今后发展中,仍需放低身段,善于借力,积极努力,充分认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是海宁发展主线。

22、弯道超车或有可能。从这一分析架构中也可看出,发达经济体历史上形成的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正在海宁挤作一团。虽然海宁尚处于土木工程化和傻大笨重化的两个阶段,但也完全有可能不亦步亦趋,跨越式地展开灵巧化阶段。不仅在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上,而且在产品性能上,逐步提高灵巧化比率。

三、重构产业和空间

1978年,海宁人均GDP475元;2018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为11.1万元,年均名义增长14.6%2018年,海宁人均GDP大致仅相当于美国的27.9%。海宁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基本定位

23、沪杭延伸空间。海宁不但是海宁人的海宁,也是沪杭甬和其他所有地区的海宁。以一种更宽阔的眼光,接纳四方来客和八方投资;广开城门,实行无差别的市民化待遇,对所有个人和机构提供真诚服务。

24、沪杭产业平台。海宁在这方面已有较大进展,如设立漕河泾海宁分区、杭海新区等。同时在成为沪杭社会发展平台方面也有较大进展,如建设浙江大学国际学院和浙江财大长安校区等。同时还可以考虑借助沪杭优势,打造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建设直接服务于温台的科研基地。

25、沪杭休闲胜地。海宁兼具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有独特优势。海宁旅游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仍有相当欠缺。目前关键是要活用市场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快开发提升。

26、长三角创新富民先行区域。积极培育建构创新生态,打造沪杭间创新型中等城市,提升城乡居民福祉。

——着力技术创新。个人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海宁全市,既有小改小革,也有重大技术创新。

——着力制度创新。继续在要素市场化走在全省前列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建树,既有来自于基层的自我制度创新,也有市层面的积极谋划和推进。

——着力社会创新。增强社会自组织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建构殷实海宁的活力社会,居民收入增长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着力政府创新。以最低的政府费用,提供最具效能的政府治理和服务,努力成为中国最模范的县级市政府。

(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扩张提升思路

27、以制造业为主体,努力成为环杭州湾灵巧智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是海宁经济的比较优势,对此可有三点分析。

——服务业本地化。海宁服务业主要是为本地服务,为周边服务能力较弱。当制造业是全球性而服务业主要是本地化时,区域经济必然以制造业为主体;

——中高端服务业被沪杭替代。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服务业,替代了海宁的中高端服务业需求。且因本地对中高端服务业需求有限,导致相应领域服务业发展较难。

——沪杭制造业扩张的承接。上海、杭州等地要素价格高企,制造业向外扩张,海宁成为其重要的承接地。

28、高度化和特色化是海宁制造业发展的长期取向。

——纺织服装皮革行业的重点,一是进一步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同时注重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二是发展总部经济,制造业的部分向中西部转移,同时与服务业融合;三是在长期资本积累基础上,伺机跨界转型。

——积极发展电气电子行业和装备行业,是海宁产业高度化的另一个重要选项。

——积极打造沪杭产业平台。杭海新区和曹河泾海宁分区等,是当下有形的沪杭产业平台,而海宁全境均可视作沪杭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积极发展服务业。注重利用较好的区位条件和自然人文资源,迎接沪杭高端服务业向海宁扩散;努力成为环杭州湾地区的研发高地,发展面向长三角纵深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多样化的观光休闲旅游业。

(三)积极融入杭州市区及沿城际铁路发展的空间集聚思路

29、确立一融一聚和一提升的空间发展思路。积极融于杭州市区,集聚于杭海城际铁路沿线,提升现有建设用地效率。

30、提升全域都市化水平。稳步推进乡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有效减少乡村常住人口;重构乡村空间和提升村庄建设发展水平,努力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准,创造更宁静、更生态和更富裕的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