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小小天井的每一块石板都经过认真清洗,显露着石材的天然纹路和色泽。年初二下午难得的艳阳天,我们一行13人,从宁波开车1个多小时,来到宁波象山县方家岙村的欧家大院。

1、古旧民居

天井呈狭长型,类似于旧时大户人家内庭的那种院子。天井四侧是20余间青瓦平房,面向天井的窗户,都是早先旧民居上那种有窗格的木窗,留有深刻的岁月痕迹。

天井南端是一个厅堂。按理这厅堂应在北端,所谓座北朝南。但北端刚好是进门过道,干扰较多。这厅堂旧时应是接待议事用的,现作为宾客聚会和集散场所。我们晚上在厅堂一角喝茶打牌,非常休闲。

厅堂里展示着数十件古旧家具。其中的大床、梳妆台、花轿等,分外引人注目。客房家具多半也是旧式的,我们家领导入住的那间,号称主人间,是一张旧式眠床,外孙女有一点不习惯,嘟囔着不喜欢这儿。

平房与天井之间是宽阔的回廊。回廊外侧是显露着本色的木柱,地面用旧时的青石板铺就。弟弟让我注意上面的牛腿,都比较精致。每间平房外面都有一条旧时的长凳。

这里几乎所有的木构件、木家具、木器具,包括木柱等,都是主人收集来的旧时物件。主人确认说,均非现代复制品。

我倒是有了一些穿越感,不由自主有一些思古之幽情。觉得这个农家乐,整体是一座有了年头的古旧民宅,由内而外展示着旧时风貌;想起了童年时代曾在宁波庄桥住过的民居,想起了少年时代去宁波东乡钓鱼,出了七塔寺后走在临河民居宽大挑檐下的感觉。

2、企业转型

我那天下午站在回廊下,呆呆地看着这天井,一股乡村的古朴清新已然洗净了我一年的辛劳。

我因没有钥匙进不了房间,边上一位保洁老者,连忙替我开门。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这里的老板。

欧先生木匠出身,已有二三十年古旧家具收集整修经历,有一间专事出口的古旧家具修复工厂。我职业性地问:这工厂现在怎么样?

欧先生说,农村旧房已拆得差不多了,再说大家也知道这东西值钱,越来越难收集,所以他的工厂基本不再生产。

他说,原本想在这儿放一个古旧家具博物馆,可是哪有空间。欧先生有大量藏品,有一些是珍品,他也不急于卖,都放在库房里。这些如果能陈列出来,一定很受欢迎。

是啊,游客们都排着队在大床、花轿等古旧家具前留影。回廊下有一副挑担,据说是旧时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时,女婿挑着送给岳父母的礼担。

天井小水池旁有一木质的旧水车,外孙女多次摇动手柄玩耍。我七八岁时住在宁波乡下,见过农民用这种水车,用人力抽水。

当年的日常用品,如今成了稀罕。我们来这农家乐的一大目的,就是回味仍不遥远的过去,寻找我们的文化源泉。

我们越是富裕,那些过去的故事越是受到追捧,况且我们总体尚不富裕。经济学是当下的显学,历史学将是未来的显学。

这个农家乐投资600万元,不过不包括土地、古旧家具等。这块地皮是欧先生18年前以45万元买下的,是小学拆并后的一块闲地。这里起先是他的厂房,后来出租。自从古旧家具生意不再像以前那样好做时,欧先生陆续清退租客,成功转型。

3、开业艰难

他们家的正式营业被卡壳了,因为特种行业许可审批不下来。浙江正在实施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所以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都非常容易地只要一两天就批下来了。

有人指着墙上特种行业许可证跟我说,诺!就是这张证,用了6个月才批下来。

县里领导也来过了,说是这么好的创意,怎么批不下来?欧先生跟我说。

后来他们(指县有关部门)在这儿开现场会议,说是占地太大。我回家后用谷歌地球测量,约2.8亩。

我查不到关于农家乐面积的上限。但我去过浙江比这更大的农家乐,也去过日本伊豆半岛规模更大的民宿,不知都是怎么批出来的。

后来县里有关部门想了个办法,欧先生继续跟我说。就是把西边走廊的两端封住,不计算这之外的面积,于是就通过了。

不过我想,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紧急情况下,仅有大门一个出口,不知道是否符合消防要求。欧先生也抱怨,游客下雨天去餐厅要淋雨。

农民创办农家乐确会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产生矛盾。但欧先生的这块地,原本就是建设用地,或许是由原先的工业用地变成服务业用地,或许农家乐确实有占地规模的上限,从而不被允许。

但这种不被允许其实是有一点可笑的。因为这一用地性质的转变是农村产业转型的需要,且并未对当地农业和居民有不良影响,一些部门为什么就不能实事求是考虑,主动设法及早帮助审批通过。

这又令人想起现在广为传说的懒政和怠政。机械地照搬法律法规是最方便的行政,但如真的这样,产业转型如何推进?农村重构如何推进?农民致富如何推进?

至于一些法律法规严重不接地气,又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4、亲力亲为

这里主要由欧先生的一双女儿经营。我们刚到时,看到一位近40的女士接待张罗,这位是姐姐。而她的妹妹,也会带着3岁女儿来照应客人。

厨房里忙碌的厨师等一应人员,共约10人。欧先生的大女儿告诉我,其中只有一位是外聘员工,其他都是自家人。计有欧先生的60岁左右的老伴,两个女儿的公公婆婆等。

欧先生也总是忙碌着。每次饭后,待客人走了,欧先生就来收拾桌子。他不喝酒、不抽烟、不会搓麻将。他跟我聊天时说,他完全可以在家享享清福,现在是被套牢了。

而我弟弟则评价说他是喜欢。因为喜欢,才有了这个农家乐;因为喜欢,才让天井一尘不染;因为喜欢,才有了亲力亲为。

欧先生一家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客人讲述他们的故事。而这故事,也构成了他们家的一大卖点。随着游客对他们了解的深入,这个农家乐也鲜活而立体起来,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客源,而这也正是他们无意中形成的一个营销之道。

我外孙女很快就和欧先生的两个外孙女成了好朋友。他们一个3岁,一个8岁,那大的拉着我外孙女的手,俨然姐姐牵着妹妹。

5、海鲜大餐

这里毗邻象山港,小海鲜是招牌菜。我们来前,弟弟就跟我说,这里能吃到宁波也吃不到的最新鲜的海鲜。

头天晚餐,桌上的海鲜总有10种以上,仅是鱼就有56种之多。由于海洋资源严重衰退,野生大黄鱼之类的海鲜当然是吃不到了,但一些食物链较低的海产品仍较为丰富。

鱼虾蟹贝藻,新鲜咸抢腌,清蒸红烧炸,业者的良心啊。偌大的圆台面,放不下流水般送上来的象山美味。专程来品尝美味的我们,连呼过瘾。

就连蔬菜也特别好吃。有一种霜打后的本地青菜,入口很糯。作为冷盆的宁波烤菜,本就是我的最爱。只是大名鼎鼎的天菜芯,大概因为时间不够,应该是用高压锅煮的,不敢恭维。

那天餐后,我向主事的欧先生女儿说,这太浪费了,希望明天能减少一点数量。那天晚餐,约有四分之一剩下。寻常难得吃的大闸蟹,居然也剩了几只。

6、值得花的钱一定得花

弟妹和弟弟一个月前开始筹划这次新春家族聚会。他们俩专程从宁波前来考察,确认无疑后才下单预订。我们在这儿也发现,前客还在恋恋不舍,后客已成群而来,一位领队模样的女士说是第二次来了。

网上帖子说这个年,大家花钱增长比前少多了。这里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放慢。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6.5%,是2011年以来第二低,比2017年回落0.8个百分点。

问题严重性是居民预期不佳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是9.0%,实际增长估计仅7%稍多,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

数据按理并不算低。问题是中国经济一向狂飙突进,现在突然向下回落,各方面都非常不适应。更何况还有数据不实嫌疑,实际感受差于数据表现。

正是这一背景下,像欧家大院这样的品质和诚信的供给,就非常值得高度肯定和推广。民间不是缺少消费需求增长的冲动,只要有信得过的去处,仍能慷慨掏钱。

最高境界的农家乐大致应符合四个条件。乡土风格的建筑,乡土风情的接待,乡土风味的美食,乡土风光的环境。欧家大院前三条很赞,第四条稍逊。

当然还有合适的价格。欧家大院双休日和节假日收费每位500元一天,平时每位300元一天。虽然略高,但物有所值,口口相传,生意比别处好。

更重要的是,欧先生他们把我们奉为尊贵的客人。用最真诚的笑脸接待,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这哪是做生意,这是用心经营一份乡情,用心把上述的四个“乡”串联起来,形成了农家乐最高境界的最优营销。

 

7、方家岙村如何现代化

方家岙发展农家乐条件并不佳。这是一条支线公路尽头的一个小山岙,三面环山,半山上有一座小水库。就我的见识而言,无论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比较一般。

然而农家乐已是方家岙一大产业,据说已有二三十家。头天刚到时,见到三五成群的闲逛游客,村内停车场已无处可停。

这村并不富裕。从谷歌地球观察,全村民居大概只有不到6成是新建的。据说全村只有两处数百年前建筑,说明历史上亦缺少大富大贵人家。

那两处数百年前建筑,我第三天早上无意中都遇上了。一处从外观看显然与众不同,默默诉说着曾有的辉煌。这旧宅的石墙有齐腰高,其上是青砖砌就的清水墙,墙体黝黑,二层建筑,可惜朝向不佳,系坐西朝东。由此也可判断,这村当年曾比较小康殷实。

院中有一位81岁老人,我很贸然闯进去跟他聊天。老人看上去只有70多岁,显然是乡村生活带给他的健康,腿脚利索,思维敏捷。

他说院中东侧已倾坍的柴房,是他奶奶嫁进来时,因为不够住建的。他奶奶大他60岁左右,因此仅柴房就有120年历史。老人住西侧一楼,经他同意后我进去看了。木结构房间,倒是不算小,然而漆黑有一股潮味。

老人指着木窗跟我说,都是上好的杉木。我仔细打量,窗框已有明显的蛀蚀痕迹,木板壁已被岁月侵蚀得沟壑纵横。南房是他们家兄弟的,早已坍塌得只剩下框架。

老人仅有的一个孙子才14岁,大大出乎我的想象。老人一个外孙女儿大学毕业后已在宁波城里工作,代际进步体现在这一并不宽裕的农家,令人宽慰。

另一处数百年前建筑是那巍峨的风火墙指引我找到的。这是一幢典型的两进平房建筑,占地较大,当初很是辉煌,现已陈旧不堪。

方家岙村近2000人,欧姓占55.9%,方姓仅5.0%。方氏于明洪武年间先到,源于福建的欧姓随后。欧氏虽是压倒式的大姓,却尊重历史,不更改地名,令我有一点感动。

方家岙村发展关键是乡村重构。这里耕地仅1200余亩,人均0.7亩,山林仅6000余亩。即使发展农家乐,亦难令全村致富。工业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

乡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至少浙江一带农村如此。以我的看法,方家岙村只有大幅迁居全村人口至现有的若干分之一,并大幅减少农居数量,拆居还田,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