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突破自我认知障碍
卓勇良 
小时候,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常常会发些小脾气。可是有时候发现,脾气发过以后,反而陷入了欲进不能,欲罢不休的困境。如我发脾气不愿吃西瓜,可是看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突然嘴馋了。但前面说得绝,不好意思改口,于是硬撑着,当然也就吃不上瓜。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认知障碍。先是在一种特定的状况下形成一个观念,然后却因种种原因无法主动改变。如果用那些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认知障碍导致陷入非理性状态。因为从理性人角度分析,如果改变认识,无非是一刹那丢脸,成本并不高,却可以尝到西瓜美味,收益比较大。可是认知障碍导致高估丢脸成本,从而降低了收益,只赢得一个“这小孩倒是争气”的无价值赞誉。

长大以后,慢慢觉得这种“要面子不要里子”的行为,其实没多大意义。真实地认识世界,不让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自己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从而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意义的行动,加快增加个人福利,才是硬道理。所以我成年以后,虽然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但也能比较主动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毕竟收益最大化是非常清楚地挂在眼前的。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只要是人们持续实施着的行为,就很可能是一种理性行为。民间纠纷“争气不争财”,两败俱伤,双方收益大幅下降,似乎是典型的双负博弈。然而这种事经常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把虚无的面子,看得高于实际的物质利益所致。然而这也是有它的内在合理性的,中国长期贫穷,在过去的那些岁月中,民间双方争执标的物的价值可能都不太高,而面子又非常重要,这就导致在多数时候,确实是面子收益大于物质收益,从而形成了宁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传统文化。

时至今日,问题就有了质的变化。一方面是时间价值提升,以前是有时间而缺钱,现在是有钱而缺时间;另一方面是财富快速积累,争执双方标的物的价值大幅增加,这就使得面子收益开始小于物质收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争执所导致的时间和物质损失,都使得“争气不急财”变得不合时宜。马路上为小碰撞而争吵的事例越来越少,就是一个证明。

这样就说到了哲学上的一句典型套话,即存在决定意识。作为人类整体来说,观念必须随时间环境变化而调整,先哲理论也会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而不适应实际。没有人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

不过身边经验告诉我们,既得利益者们的观念通常很难轻易改变。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作用量子常数,即普朗克常数,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框,当时许多物理学家拒绝接受新理论。普朗克对他的学生们说,旧理论是旧物理学家们的学术生命,新理论只有在旧理论维护者们退出物理学领域后,才能成为主流理论。有意思的是,普朗克日后也拒绝接受新的物理学理论。这也就是说,观念的改变有时甚至是一种代际更替的生命现象,只要人还在,旧理论就将继续存在,亦即“人在阵地在”。

所幸世界前进并不是少数人能阻止的,最终是集体行为推动社会进步。当一些具体的个人坚守旧理论的时候,更多的人则以新眼光认识世界。只要新理论能给多数人带来较大收益,只要多数人是充分理性的,新理论就肯定能有较多“粉丝”,就肯定能逐渐替代旧理论,尽管这需要时间。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进行集体选择的问题,需要加快建立科学的集体决策机制,尽量以较少代价让多数人的意志,较快地转化为社会集体行动。这里得建立民主机制,使“粉丝”们充分表达意愿。当然民主机制的建立,很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进程,然而,这也不一定就十分艰难,前些年“超女”的产生机制,就非常类似于一个民主选择的过程。

不管如何,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些“背时老倒”、不合时宜的观念上,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果断地捅破一些窗户纸。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