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下午因受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邀请,被作为他们的网络直播的点评嘉宾,有幸聆听了林毅夫和张维迎产业政策论辩的全过程。这场论辩正如主持人开场白中所说,有可能被写入历史,是当代一个重要的学术幸事。只是可惜美国大选,冲淡了人们对这场论辩的关注。

会后一财的美女记者要我说说这次论辩焦点,我在回来路上,用手机写下了一些比较中庸的话,回杭后又作了一些修改。当然不一定准确,或许也只能是我自己所认为的焦点。

焦点一,当然是产业政策的肯定和否定。林是肯定,张是否定,针锋相对,富有喜感。但感觉上张的思路更清晰一些,也比较尖锐;林则处于守势,与我一起的另一个点评嘉宾,华东理工大学的伏玉林教授事后说,林毅夫到后来都不好意思强调产业选择了。

相比而言,林的思路就清晰而言,似乎有一点欠缺。而且他关于产业政策的分析,把很多不属产业政策范畴的东西,也归到产业政策中去了,实际是泛化了产业政策,当然他后来也承认专利不属产业政策。至于张,对于产业政策的否认似乎也并无新意,主要是他不久前发表的内容。

但张维迎讲了个细节非常好玩。他说,当年专家们认定中国的电风扇产量只要1000万台够了,但实际后来达到5000万台,其中1000万台出口。而毅夫教授从美国回来时,带了四台电风扇回来,全家每人一台,然而不久家里就用上了空调。这近乎黑色幽默,意思是一个学者连自己家的家电发展趋势也判断不了,还能判断产业走向吗?

焦点二,林认为政府能确定比较优势,然后能以此制定产业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当然,林毅夫并没有讲政府是如何来确定比较优势,以及如何根据比较优势来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不过林倒是指出,一些国家的产业政府之所以会失败,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认识他们的比较优势之所在,而是拿发展水平比他们高得多的经济体情况,来制定实施产业政策,所以他们的产业政策失败了,换句话说,如果按林的理论来制定产业政策,那就一定不会失败。

而张则认为,按我的理解,他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要素秉赋并不决定比较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不是唯一的,比较优势是可以创造的,比较优势是会变化的。而且没有人能正确地预见未来的比较优势,所以这就需要企业家的创新,而企业家的创新决不是根据政府产业政策进行的。

焦点三,林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他的意思很明白,即政府是理性的科学的,因此不但能知道比较优势,而且能科学以此制定实施产业政策。以我的看法,林似乎是把政府作为一个大神了,张维迎在论辩中也有类似指责。林也承认多数的产业政策是失败的,但那是由于他们没有照他的理论去做,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去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

张则认为,是无知和无耻导致了对产业政策的信奉、制定和实施。按张的说法,政府存在着很大的非理性和非科学因素。而我的看法,认为这还可以加一个“无聊一词。根据我长期在基层调研,一些县镇一把手,虽然对于当地经济有高招实招,不过非常强调产业政策。然而他们所选定的未来要发展的产业,是连经济学本科生也知道的一些东西,同时他们手上也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因此那些所谓的产业政策,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无异于正确的废话。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