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用工荒”是发展转型的转折性事件
卓勇良
  四年前我开始鼓吹浙江劳动用工即将面临全面紧缺。这个观点当时尚有争议,特别是2009年,曾遭到一些人士的当场诘问,说现在是企业清退员工,哪来的用工紧缺。现在则出现了去省外招工,招聘率不到一成的窘况。

劳动力是高度流动的,因此分析用工问题,必须用全国数据说话。2008年上半年,我用“五普”数据做的一个简易模型表明,在2009年,全国将出现当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少于新增就业岗位状况,全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缺口大致是230万人。考虑到存量剩余劳动力因素,虽然不致出现劳动力全面短缺,但将出现青壮年劳动短缺问题。正如大家知道的,由于金融危机,这一预期并未完全出现。

根据这一简易模型,到2015年,全国当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与新增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缺口将达到1300万人。实际缺口应该要小一些,一则这一缺口没有考虑对于历年剩余劳动力的利用,二则没有考虑“用工荒”对于劳动力需求减少的影响。然而这一模型所表明的劳动力缺口数据,清楚地表明了劳动无限供给的局面将不复存在,中国即将进入劳动力全面紧缺时代,学界热议的“刘易斯拐点”正在到来。

应该说,省内有关各方缺少必要的对于用工紧缺的理论准备和心理准备。岁末年初之际,接连看到两份权威部门的权威报告,都是只讲就业安排的严峻局面,只字未提劳动用工的严峻性。倒是去年上半年评审一位教授的课题报告,看到了关于劳动用工紧缺的尖锐反映。究其原因,就业安排是政府的事,用工紧缺是企业的事,关心自己甚于关心别人,世事概莫例外。

现在再回过来说当前这场“用工荒”,实则是浙江产业结构“三十年如一日”的一枚苦果。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工业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快速增长起步,当时无论是全国,还是上海和江苏,纺织业均位居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工业化后发国家快速工业化的入口处,对此无可非议。然而时至今日,全国的纺织服装和皮毛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7%,浙江则仍高达16.5%,居然比全国平均高出约10个百分点。至于上海和江苏,纺织服装业比重早就掉到爪哇国里去了。

所以我们看浙江工业,形成了相对用工规模全国最大,典型的人口“蓝领化”状况。2009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787万人,占当年全省常住人口15.2%,为全国最高。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常住人口为13.3%,比浙江低1.9个百分点;广东也只有14.9%,比浙江低0.3个百分点;山东则仅为9.8%,比浙江低5.4个百分点。正是由于浙江毫无节制地大量使用着低成本的低端劳动力,所以受“用工荒”冲击也较大。

从浙江长远发展而言,“用工荒”昭示着以低成本劳动为主的粗放经营时期的结束,意味着浙江经济将展开一个全新的时期,“用工荒”成为浙江发展转型的重大标志性事件。

关于“用工荒”促进浙江发展转型可以有这样三方面分析。一是收入分配结构将趋于优化,当然现在来谈收入差距缩小为时尚早,不过确实已经观察到了由于“用工荒”导致的收入差距缩小迹象。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2010年,浙江纺织服装产业比重比上年减少了0.9个百分点,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将更加坚实。三是社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这里包括社会生活,社会服务、社会结构等。长期来我们对于社会发展有一种工具化倾向,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促进稳定、强化创新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本原特征,工具性只是其从属的一面。

“用工荒”在优化经济运行的同时,也会阻滞经济增长。“用工荒”恶化了浙江草根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激化了浙江经济所谓的“3000万元门槛”问题。老板们说3000万元以下是给自己打工,3000万元以上是给政府打工,既然客观环境如此不利,那就悠着点吧,同时大企业们又热衷于向省外投资,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对于浙江这列经济快车的制动因素。当前如何采取积极的 “反制动”措施,既加快浙江转型,又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道考题。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