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类心灵,这话一般而言并不错。然而,客观世界如果缺乏心灵感知,缺乏心灵参与,缺乏主观建构,对人类而言就什么也不是。至于人类在这样的客观世界当中,或近乎于猴子。

当然,无论这世上有没有人类,大自然总是客观存在。问题在于,如果这大自然并无人类,则连大自然这一概念也不再存在,更不必说形成“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类心灵之外”的主观判断了。李白的诗说,“夜台无李白,沽酒与谁人”;亦如康德所言,“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

因此,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是人类积极参与客观世界建构的产物。人类能进化发展到现在这样的水平,也是积极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产物。客观和主观于人类而言,应该是一个少了谁也不行的整体。

作为个体的学者则多半也会让自己成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以便更深入地观察世界。哥白尼曾接受教会要求,订正到那时为止的日历谬误。哥白尼假定自己站在太阳上来观察地球,这时他发现太阳系运行规律,完全是地心说所假释不了的。爱因斯坦坐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假定自己在大气中成为自由落体,以研究广义相对论。达尔文如果没有乘坐贝格尔号军舰作长达5年的环球航行,而且没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深入观察,应该不会有进化论的诞生。对此可以进一步用休谟的话来总结,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而康德同意并强调这一观点。

在这里,主观是客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至少尼采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心灵反映自己是因为它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心灵看到它自己在看世界,而这世界当然也包含着心灵自身。

如果我正在观察世界,我会看到我正坐在书桌前敲打键盘。如果我进一步深入细致观察,由于那敲打键盘的我也在观察世界,就会发现这就像两面镜子相对着一样,能看到一个套着一个的镜像,直至无穷。这种连续自我反映的系列,尼采称之为“内世界”。

由于客观现象必须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分析才能形成概念,因此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有一个基本环节,这就是心灵建构。即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通过运用主观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而形成理性概念。正如康德的一个重要论断,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但它们并不因此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对于这种心灵建构,或许还可以用康德的一个判断来表达“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不过牛津教授对此调侃说,这话连牛津学生也会被难倒。

问题在于,心灵并不总像一面镜子那样,能够毫无失真地反映客观世界。用尼采的观点理解,心灵就像一大块特定材料的画布一样来反映客观世界。因此,每个人心目中的客观世界,除了客观世界自身造成的对我们的扰动外,还由观察者内心深处的画布质地、构造、敏感性等所决定。

因此,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存在着接受力、分析力和想像力的三大差异及局限。这些都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单列想像力以示其非同寻常。

所谓接受力差异和局限,亦即我们面对同一个客观现象刺激,不可能都形成同样的直观印像,以及具有同样敏感去唤醒感性对于客观世界的进一步接受。然而,“不通过与那些概念相符合的直观,我们就不能认识任何被思维到的现象”。

所谓分析力差异和局限,亦即我们面对头脑中形成的客观表象,一些人很可能缺少必要的分析能力,有些人甚至懒得分析。即使那些最勤快的人,也不一定全天候具有敏锐分析能力。所有这些都将导致难以准确形成概念,以及难以准确形成知识。即如康德所言,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区。

所谓想像力差异和局限,亦即我们通常大量面对的是客观事物碎片,这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去填补其中大量的缺失环节,同时对于事物的未来也需要运用想像力来展望。然而对相当一些人来说,仅凭想像力是难以形成一个能准确反映全貌的整体及其未来的。康德对于想象力有非常高的评价,称之为生产性的想象力,因此想像力缺失,亦可等同于生产力缺失。

因此,我们人类在建构客观世界过程中,不同的人因接受力、分析力和想像力差异,将形成不同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不存在着纯客观的认知和理论。资本主义世界在亚当·斯密那里是《国富论》,在马克思那里是《资本论》。康德在哲学领域第一个提出了二律背反理论,就是希望能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这是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而导致的。

这样进一步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人类头脑中的这个客观世界,是一个被建构的客观世界。当然,这个客观世界并不是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由于所谓客观总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因此或可更简约地说,客观世界是被建构的。

我们只能尽量接近客观实际,但永远也不可能建立一个100%真实的客观世界。我们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真理,康德说,“什么是真理?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人类尽量接近客观实际和顽强追求真理的不懈过程,正是一个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

这就产生一种很大的危险。因为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心灵完全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构客观世界,而这一客观世界完全有可能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客观世界。

对于心灵顺着客观要求建构客观世界,我觉得可称之为自然选择。既然是自然选择,那就应该是一种比较注重客观实际、比较注重直接的经济绩效的主观选择。因此自然选择作为集体的共同选择而言,多半时候很可能是为了现实利益不得已而为之,或仅仅是所有选择当中,激励最强和约束最弱组合的一种次优选择。如康德所言,“自然这个词理解为本应以正当的、合理的方式发生的事”。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温台及其他一些地方,个体私营经济快速脱颖而出,形成一种“自然选择”。这是因为民间创业是在交易成本最低化的约束和激励之下,自主选择产权个人所有,而这种制度模式因为具有较好的经济绩效,以及由此而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扩张能力,很快成为主流的企业制度模式,因此浙江市场化进程总体而言是一个“自然而然”过程。

对于心灵按照主观偏好建构客观世界,我觉得可称之为理想选择。既然是理想选择,那就应该是一种比较超脱美好的主观选择。因此,理想选择应该是唯美主义式的,总是有着种种美好憧憬的产物,这本身是一般人们难以遏止的天性。而问题在于,既然是注重主观偏好,那一定是心灵主观相当程度地参与了对于客观世界的建构。因此至少从概率论角度分析,与自然选择相比,理想选择或将有较多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的东西。

这就将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由于人类心灵参与建构的客观世界并不总是可以证伪,且实践检验有时需要历史过程累积,甚至几代人都不一定能看得到结果,因此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人类来说,我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实在无从知道某些理想选择,究竟是否真的如理想般那么美好。二是如果在心灵参与程度过深,以致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达到相当程度之下,还要继续强行推进理想选择,那就非常有可能出现灾难性后果,即如计划经济二战以来在一些国家的实践遭到全面失败的那种状况。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由此而生。自然选择自有其卑俗的一面,我们寻常人通常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天使成分再多,仍免不了野兽成分存在。因此自然选择总有种种不如意处,如能用显微镜观察,或简直一塌糊涂。理想选择是美好的,因为这是主观有意识避开众多丑恶之下的心灵建构,多么的美轮美奂啊!然而陶渊明的桃花源绝无可能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人性本身即是人类社会最大不确定性,仅人口增长一个变量,就将使桃花源荡然无存。

所以在人类社会不同选择的竞争中,理想选择不得不时常让位于自然选择。其中的原因,是理想选择具有较多主观因素,甚至是主观因素主导。因此,如果理想选择得以实施,通常难免因不适合客观现实而被客观现实逐渐放大而致自我崩溃;如果理想选择未被实施,则终因自然选择具有较好绩效,及其路径依赖而难以被实施。至于自然选择,因其对人类丑恶的一面有着相当的容错性,甚至是巧妙利用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倒反而能大行其道。中国文化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正是这个道理。

就中国实际来说,长期忽视思想的重要作用,因而也轻视知识分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领衔的指导方针,把解放思想提升到了十分重要位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些突变,主要并不是物质生产力走在前头,主要是思想生产力出现了突破性进展。而且,物质生产力背后须有思想生产力支撑,才是可持续的。

我们现在应该重视“心灵”的作用。即既正视客观现实对于人类主观选择的种种约束,也正视思想生产力的重要性,至少是与物质生产力的同等重要。注重思想市场建构,再次高奏“解放思想”旋律。

面对浩瀚宇宙,我们人类作为整体永远是卑微的。面对人类社会,我们个人作为匆匆过客永远是渺小的。积极参与对于客观世界的建构,虔诚敬畏客观世界,或应是并行不悖的永恒价值。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