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深化改革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
卓勇良
  草根式改革把中国低成本劳动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两低一浅”为支撑的经济格局。即以低成本劳动为主的要素供给支撑,以低层次产品为主的市场需求支撑,以浅层次改革为主的制度支撑。

然而这种格局已经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中国劳动力供给当前已出现了青壮年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且很有可能将在2015年前后出现劳动力总量短缺。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比重,2010年可达10.3%左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日趋饱和,出口空间正在收窄。国内发展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制约。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是我们长期的主观愿望,但更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十二五”将是中国经济开始实施根本转型的重大转折时期。

创新和内需成为经济转型的关键。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以低成本劳动为主的要素支撑,转变为以科技进步支撑为主,这就必须强化创新;必须由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需求支撑,转变为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均衡支撑为主,这就必须扩大内需

强化创新的实质,是促进知识作用的增强及其地位的全面提升。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促进知识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就必须强化机制体制和基础设施保障;二是顺应和促进知识扩大再生产加速的世界潮流,这就必须加快教育等体制改革;三是确保知识应有的崇高地位,这就必须真正做到尊重所有人,因为尊重人才的前提是尊重所有人,只有尊重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人才。

扩大内需的实质,是促进城乡居民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表面看,扩大内需只是一个宏观经济要求,但从根本上看,这是提升劳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比重,提升产业工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政策,更是执政党增进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政策。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主要的需求将逐渐转变为劳务和精神文化。所以扩大内需的政策,必然会落脚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强化创新和扩大内需,最终都归结到一个大写的“人”字上面,确实非常耐人寻味。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除了皇帝个人是至高无上外,具体的个人从来都是抽象的、卑微的,以至于朱熹认为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而且由于缺乏民主法制保障,即便是皇帝个人也缺少政治安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对于具体个人的应有地位仍有相当的忽视,如把人作为“螺丝钉”对待等。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情况大有转变,但仍任重而道远。所以当前促进经济转型,必须重新书写这个大写的“人”字,必须具有社会转型来加以促进。如果没有社会转型支撑,经济转型将难以深入推进。

未来中国的发展,将与前三十年具有根本区别。如果前三十年是快速崛起,那么往后的发展应该是渐入佳境;如果前三十年是物质至上式的发展,那么往后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果前三十年是个人作用地位逐渐下降,那么往后的发展应该是个人作用地位逐渐上升;如果前三十年是一种低层次竞争力支撑的发展,那么往后的发展应该是国家竞争力加速上升支撑的发展;如果前三十年是中国改革一枝独秀,那么往后的发展有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改革风起云涌,中国改革稍慢一步就有可能再次落后。

面对强化创新和扩大内需的紧迫要求,面对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竞争加剧,草根式改革已难以满足,体制改革必须深化、必须紧紧跟上。所以中国的改革,再一次到了“问题推着走”的重大转折关头。如果我们缺乏对于当前问题的深刻认识,缺泛体制机制方面的积极应对,有可能延缓甚至错失转型的最好时机。当前必须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全新的制度供给,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有效支撑全新的发展格局。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23篇文章 252天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