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发生的关于林毅夫与张维迎的产业政策激辩,引起不少关注。《第一财经日报》邀我作文字直播点评,并于辩论次日发表了我《林毅夫在产业政策上的内在悖论》一文的前三部分,现改写此文第四部分。

美国1966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器由休斯公司制造。休斯公司创始人霍华德·休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这位纨绔子弟继承巨额遗产,狂热地爱上飞行,并于1932年创立美国休斯飞机公司。这曾是美国一家主要的防务和航天公司,是美国空军的主要导弹供应商之一。引用这个故事目的是想说明,即使是某些军品发展的最深厚活力,也是蕴藏在民间。

我国对于所谓的战略型产业,正是长期过分强调了政府管制,政府扶持,以及政府审批,形成了对于民间的严重挤出效应,导致民间在这方面的作用的萎缩。这在计划经济时期情有可原,然而当前发展市场经济,这样的做法就比较值得令人商榷。如低空领域迟迟才得以开放,完全窒息了民间在航空产业发展方面的创造力和活力。

而且,由于后发国家的原因,虽目前民间力量弱小,诸如航空航天这样的产业固然必须得由政府进行,但这难道意味着政府应该永远垄断这些产业吗?更何况如果政府永远不放手让民间进入这些领域发展,民间就永远不可能在这方面形成强大的产业。在战略型产业这样一个极其需要个人和团队长期创造性活力的领域,如果排斥民间,就等于排斥了长期的持续活力。

即使是财政补贴这些这类企业,也不应该采取直接的方式,而应引入市场机制,大量采取招投标等方式。即使是招投标,长期事实证明也会存在大量问题。所以还必须引入多种形式的其他监督,包括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等。

林毅夫还认为,对战略型产业的扶持是国家行为,应由中央而不是由地方财政来承担,这显然是比较奇怪的一个说法。浙江2015年经济规模,已高于瑞士,可列世界第19位,瑞士战斗机在全球军火界很有名。所以区域经济的弱小,在中国已经不应该是不能由地方政府扶持战略型产业的一个理由。林教授大概忽略了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就是中国东南沿海除海南广西外的任何一个省份,其经济规模均足以媲美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

地方政府基于本地的长远发展,基于战略型产业的溢出和带动效应,也会具有相应积极性,完全应该允许和鼓励地方政府支持战略型产业发展。而且地方政府做这类事,其效率将高于中央政府。这就像多年前,杭州市政府腾出西湖区政府的大院,以较大代价引进华大基因一样。不过,杭州市政府的努力,似乎没有取得相应回报,至少华大总部并未被留在杭州。且至少时至今日,华大与华为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这也可见,即使是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并不是一定能成功的。

政府应该扶持战略型产业,一个不会有歧义的命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战略型产业的发展主体,战略型产业的发展主体仍应是民间企业。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并非惟一的扶持主体,而是应广泛动员民间力量,来促进和加快战略型产业发展,且扶持方式决不应仅仅限于财政资助。所以问题关键是扶持的选择,以及扶持方式及其路径。

更重要的还在于,政府扶持战略型产业,并不等于政府仅仅是定向扶持若干个特定产业。因为关于战略型产业,其实是宽泛概念,这应是一大组产业,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产业。如果政府仅仅锁定某几个产业,则这种扶持将注定是难以成功,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中国航空业至今依然缺“心”,至少近10年内并不乐观。因为现代产业是一个广泛联系和相互支撑渗透的巨大系统,很可能将因某一小产业的一微小问题,而导致所谓战略型产业的巨大问题。

所以最后还是绕到了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即政府关键是做环境,关键并不是下大力气去扶持特定的产业或企业,扶持战略型产业只是政府诸多工作的其中一个方面。而且这也并非通常所说的产业政策,其中如政府采购就是一个扶持之策。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广泛地发挥和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广泛地支持所有的的进取心和成长型企业,为所有企业创造低成本可预期环境。正是在这一“普降喜雨”过程中,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的战略型产业定将脱颖而出。

 

 

 

话题:



0

推荐

卓勇良

卓勇良

437篇文章 35秒前更新

生于上海,长于宁波,居于杭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体改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前所长,20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E-mail:zhuoyl@vip.163.com

文章